Loading icon

讲座&论坛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崔晓冬




2021年初冬,俄罗斯巡回画派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大型回顾展在法国巴黎的小皇宫举办。此次展览以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为首,共展出作品百余幅,东西方艺术界均为之震动,震撼于其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力度。列宾的绘画中附着着极其深刻揭示现实的能力,也呈现着珍贵、久违的绘画质地。那一代俄罗斯画家恐怕是西方最后一代绘画的“能”人。这种“能”难以归纳,画家们或能心领神会,是一种精于以油画材料描绘大众共识的视觉经验,也是精于把最平凡的形态、质地凝练成摄人心魄的画上事物。我想,这实质就是画出“真”现实的能力,是为近现代绘画史所逐渐鄙薄和丢失的再现之“能”。


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131.5cmx281cm

1870-1873年 俄罗斯博物馆


这场回顾展也唤起了我内心怀揣已久、对现实主义绘画的眷恋与依依之情。事实上,我们这一代油画实践者,启蒙多受俄罗斯绘画精神的滋养,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弗鲁贝尔等诸多画家都为少年时期的我们所崇拜。我也曾是他们忠实的追随者,难以忘却他们给予我的绘画动力。今天,在世界各国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展览日渐稀少,但见到他们的作品时,我依然会被唤起对绘画现实的热情和雄心。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于我而言,是绘画伊始的钥匙。开锁后,我逐渐将对绘画的热爱转为安身立命的事业,乐此不疲地追问、选择,探寻和突破自己的绘画道路。同时,因为现实主义绘画给了我们这一代学画人难以言说的温暖、持续的温度,而这些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直推动着我去创作一件更具现实主义精神作品,以感怀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现实主义绘画壮志和难舍的白桦林情愫。


人会回望自己的过去,也会对自己成长道路的不同时段或唏嘘或感慨或思念,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真挚的现实关怀,于是,便有了这幅画面——一位农民,悠闲、满足的守着自己平凡、幸福的世界。多年后重回故里,儿时的菜场依旧,冬日的阳光下,温暖的场景,温暖的他如一位故人,是我儿时的玩伴、是我少年的挚友,唤起我内心深处若隐若现、遥远又熟悉的童年记忆,触动我将之述著画面,成了我的《千里故人》。


崔晓冬《千里故人》布面油画 239.5cmx184.5cm

2024年 作品选自“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展”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作品

《千里故人》局部


我在《千里故人》艺术语言运用上,有意克制了我常用的表现度较强的“书写”意味的笔法。而采用朴实沉稳的塑造笔触,一笔一画, 一字一句似的呈现我那时那刻的感动和深情。力图在平和的画面中,重拾我童年的印记,能把我慢慢地带回我心中久别的故乡。暖红色的调性设计也是我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红色运用,烘托出画面冬日暖阳的温柔和热度。更加充分体现人物内心满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千里故人》草图


岁月如梭,我们都经历了自己的花样年华和英雄本色,少年时的豪情万丈,青春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光阴故事,无论面对着怎样的人生,我们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情,一样热烈、一如既往。我满怀愉悦、满怀热情,用心刻画了我记忆里的东北萝卜与白菜,这便是我的现实主义。在对质感与光线的描绘上不断地斟酌、反复,完成了向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们的致敬。


我希望我的《千里故人》能唤起如我一样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他们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巨变。他们感恩命运,感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时光荏苒,唯心不老。岁月蹉跎,唯情不朽。


耳边回荡着一首歌曲


遥远的路程 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 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 有着旧日狂热的梦 


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 有着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编辑:岳卓冉

责编:朱吉明

审核:邬大勇 周 艳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