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icon

展览

值此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物局、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意大利文化部特别支持,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承办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于5月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

图片

安博思、安缇雅、菲德利克、达仁利、罗贵辞、陈振濂、马锋辉、范庆瑜、钱晓芳、李中文、杨守卫、金一斌、余旭红、蒋国兴、张亮、夏丹荷、罗萨尔巴·加鲁佐、克莱蒙特、高世强共同为“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剪彩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安缇雅,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主任、文化参赞菲德利克,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意大利驻华使馆艺术文化外交专员、展览策展人罗贵辞,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锋辉,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范庆瑜,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晓芳,人民日报浙江站站长李中文,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浙江文投集团总经理蒋国兴,浙报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张亮,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意大利加鲁佐艺术基金会主席罗萨尔巴·加鲁佐,“世界见闻录”意方策展人克莱蒙特,“世界见闻录”中方策展人高世强出席开幕式,并共同为“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剪彩。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主持。

图片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致辞


安博思谈到,正如这位伟大的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那样,杭州与意大利有着象征性的联结。为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这项促进意中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首站于2024年夏季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期间在北京启幕,并于2024年11月由意大利马塔雷拉总统亲临闭幕。随后,展览移师中国西部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成都四川博物院展出。如今,这场文化盛事来到了杭州,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的核心在于展现叙述的力量:在那个主要通过文字与口述来了解遥远国度的年代,经由鲁斯蒂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文字,成为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认识东方的最初源泉。这部传世之作不仅呈现了当时人们对已知世界的独特认知,更印证了马可·波罗的叙述对西方理解东方世界进程的深远影响。《寰宇记》(《马可·波罗行纪》)即便以当代视角被重读,依然传递着关于对话与文化多样性的永恒价值,这一精神内核至今仍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本次展览恰逢多重纪念时刻:既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又适逢意中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2025年也是意中两国建交55周年。这种延续性正体现了意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中秉持的精神,不仅着眼于双边关系,更致力于在全球议题上开展长期对话,这与两国的国际地位相得益彰。如今,如同七个世纪前一样,意中文化交流仍在延续,这源于双方对马可·波罗非凡旅程所搭建的沟通桥梁的深刻认同。展览所提供的智慧探索,将激励意中两国继续深化相互理解,重申定义国家、社会与个人身份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与我们共同的历史密不可分,也将指引我们携手面向未来。

图片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守卫致辞

杨守卫代表浙江省文联,向长期致力于中意文化交流的专家学者,此次展览的主办方、策展人、参展的文博机构,以及为展览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人员致以敬意与感谢。他谈到,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东方之旅。其所见所闻被记录于《寰宇记》(《马可·波罗行纪》)中,这本书首次系统地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山川与风物、政治与民情、语言与习俗等,揭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向整个西方世界打开了感知东方的大门。

浙江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杭州曾经作为南宋的都城,更是一个富足繁华之地。马可·波罗曾三次踏访过杭州,他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杭州繁华的城市、美丽的西湖、宏伟的宫殿和繁荣的商业等都有大量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杭州的人文之胜和山水之美,他将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今天的浙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近年来,浙江与意大利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去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杭州巡展。该展与意大利11家知名文博机构携手合作,不仅再现了马可·波罗旅途中的见闻与思考,也勾勒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流交融的图景。从“完美之路”到“传奇之旅”,“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就像是一个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生态体系,两个文明古国经由这条丝路相连、相遇、相知。它昭示我们,在当今多元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人类更加需要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来沟通心灵、连接世界。通过该展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马可·波罗的传奇旅程,感受丝路文化的无穷魅力,携手共同谱写新时代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新篇章。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谈到,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是中意两国庆祝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首站于2024年7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巡展第二站于2024年12月在成都四川博物院举办,此次展览是第三站。《马可·波罗行纪》对于杭州的记载约占全书的十五分之一,而且是游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个章节”。最让马可·波罗醉心的城市可能就是杭州,他在书中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圆满收官之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具有特殊意义。

余旭红认为,千百年来,以“马可·波罗之旅”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正是东西文明互鉴的产物。一百多年前,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留法艺术家团体在巴黎创立“海外艺术运动社”,筹办同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那是中国在海外举办的第一个大型艺术展览。1928年,蔡元培先生与林风眠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时期便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主张。他们的眼光洞穿百年,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在中西艺术的碰撞与对话中,为“创造时代艺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格局。

在人类艺术史上,有诸多高峰,而两宋艺术和文艺复兴,就先后在中意两国发生。马可·波罗正是这两座艺术高峰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交流的先行者。他的中国之旅,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由他口述而成的《马可·波罗行纪》,至今仍被视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对话与互学互鉴的典范。

余旭红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学院积极与意大利相关机构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去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与威尼斯双年展联合策划举办“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这是有130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走出意大利,与国际学术机构合作。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在中国国事访问期间专程到杭州参观展览并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完美的展览!你们学校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今天的展览则是中国美术学院延续对马可·波罗的纪念活动,精选了来自11家意大利文博机构的84件珍贵文物展品,系统呈现了马可·波罗在旅途中发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故事,这两个展览可谓“熔铸古今,汇通中意”。700年前的1324年,马可·波罗临终之际,在面对生平最后一次质疑时回答:“我所说之事,未及我亲身见闻的一半。”希望透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如马可·波罗所见,开启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对话与交融的探索之旅,切身感受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副主任、文化专员高达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中国美术学院副书记傅巧玲,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唐力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渠敬东,浙江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站站长赵勇,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肖峰艺术馆馆长孟云生,《美术》杂志出版社社长冀鹏程,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展览馆馆长汪健,杭州西湖区政府党组成员、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董威,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王炬,杭州博物馆副馆长王光斌,《大公报》浙江站站长茅建兴,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老教授毛雪非、傅肃琴、高法根、胡钟华、宋建明、王赞、刘正、曹锦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代表、各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媒体代表等。

本次展览是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汇集了11家意大利文博机构共84件十三至二十世纪的珍贵文物展品,囊括油画、雕塑、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等多个品类,分为“马可·波罗与威尼斯”、“传教士的旅程”“贸易新图景:商人、珠宝、纺织品和瓷器”、“意大利和东方之路上的战士与兵器大师”、“迈向现代世界:东西方对时空的测量”、“再现传奇:马可·波罗的当代回音”六个主题板块,展览透过与马可·波罗一行探险家们的视角,还原其在丝绸之路上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 精选了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寰宇记》的丰富插图,系统呈现了马可·波罗在旅途中发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故事。其中“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成为这段旅程的重要内容,构成本次展览的主体,展现浪漫传奇与历史现实相交织的东方图景,揭示中国和意大利跨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以及这段传奇之旅对当代世界的深远影响。

同期举办“世界见闻录:中意文化艺术交流展”(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8号楼展厅),以“素描”和“影像”为媒介,跨越时空与地域展开文化艺术对话,展览呈现了中意两国文化艺术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全方位展示了两国年轻艺术家的最新艺术创作成果。马可·波罗系列纪念展览构成了连接古今的艺术对话,在这样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历史与当代图景中,观众得以深入领略东西方文明共同书写的辉煌景象,深刻思考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图片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1日。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块介绍

图片



第一章·马可·波罗与威尼斯


马可·波罗的探险之旅是威尼斯势力向东方扩张的一个缩影。得益于与拜占庭帝国的密切往来,这座城市率先在亚得里亚海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继而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后,又在最东侧的贸易路线,即爱琴海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地区称霸。与此同时,与热那亚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也促使威尼斯人通过探索丝绸之路来开辟新的贸易市场。

这种冒险的扩张必然会对城市生活产生影响。在整个13世纪,威尼斯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政府公职向经商致富的家庭开放,手工业活动变得愈加重要。在经历了伟大的民主时代之后,威尼斯政府在14世纪采取了寡头政治形式,使其能够抵御因新贵崛起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此同时,威尼斯开始重塑自己的历史,建构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在这一叙事中,威尼斯在平衡帝国和教会的关系中扮演着全新的角色。马可·波罗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而《寰宇记》中记载的丰富地理、民族志和宗教知识正是威尼斯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历史见证。


第二章·传教士的旅程

在13世纪中叶,传教士们纷纷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1241年,蒙古人的到来令欧洲各国闻风丧胆。为此,教皇英诺森四世于1245年召开里昂大公会议,将探险和外交之旅提上议程,并希望找到盟友,共同对抗伊斯兰敌人。在多明我会修士的几次尝试后,机会轮到了方济各会修士,他们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踏上了旅途。

意大利方济各会士约翰·柏朗嘉宾的《蒙古史》和弗拉芒方济各会士威廉·鲁布鲁克的《行纪》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字里行间流露着编写者的智慧。两人都曾在哈剌和林觐见了当时在位的蒙古大汗,而这座都城是由窝阔台于1235年下令修建的,后于1264年迁往汗八里(今北京)。在波罗一家踏上旅途的同时,修士乔凡尼·德·孟高维诺也来到了汗八里,同行的还有一位威尼斯商人,他捐赠了一块土地,用以修建教堂。这一时期,在新观念的推动下,传教需求和商业动机以全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第三章·贸易新图景:商人、珠宝、纺织品和瓷器

在“蒙古和平”时期,君士坦丁堡与北京之间的贸易往来为西方商人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前,“丝绸之路”的货运通道由沿线不同国家的商人群体分段把控,中国南部与霍尔木兹,亚丁与开罗、亚历山大里亚之间的海上航线也是如此。西方人被排除在外,他们的势力范围仅触及埃及、叙利亚和黑海地区。然而,随着蒙古人的到来,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人热衷于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并为商贸活动提供畅达的交通和安全保障,以及稳定的货币与监管体系,尽管对他们来说,商业活动始终是穆斯林、汉人和西方人等外族人的营生。

不过,正如马可·波罗所言,人们对东方商品的期待却未曾改变:宝石、金属、珠宝、来自西伯利亚东部的毛皮、丝绸和织金锦,当然还有香料。简而言之,一切给生活带来奢侈与丰盛的事物。不过,马可在这份清单中加入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商品:他在福建南部见到的瓷器。马可首次记录了西方人与瓷器的邂逅,这些瓷器工艺新颖、优雅精致,自15世纪末以来引发了欧洲人的审美欲望,而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第四章·意大利和东方之路上的战士与兵器大师

东西方的关系史也是不同战争之术长期交锋的历史。在波罗一家出发之前和旅行期间,这两个不同世界的第一次会面发生了。在圣地耶路撒冷,拜巴尔斯领导下的马穆鲁克阿拉伯人于1254年击败了埃及的苏丹政权,并于1291年攻下西方统治者领导下的拉丁王国。与此同时,在1241年威震欧洲之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分别是统治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统治俄罗斯地区的金帐汗国、统治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和统治中国的元朝。在连绵的战事中,军事联盟不断缔结与重组。教皇格里高利十世渴望联合蒙古人,尤其是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达成对抗伊斯兰势力的联盟。

地缘政治利益还与“军事”神话交织在一起:在当时,蒙古战士被视为迅猛的骑兵。1241至1242年间,欧洲人亲眼目睹了蒙古人在战场上的行动。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并以大肆屠戮战败方而告终。实际上,蒙古人骑马作战的方式与欧洲人完全不同。蒙古人的武器更轻便——他们首选弓箭,盔甲的重量也更轻,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行军速度和机动性。《寰宇记》详细介绍了新颖的蒙古军事技术,构成了东西方漫长相遇史中的重要篇章。


第五章·迈向现代世界:东西方对时空的测量


至少在14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地发展,并遥遥领先于西方:从宇宙学到时间测算,从金属冶炼到印刷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宋朝海军(10—13世纪)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上:南北水路交通的发展,数学、天体地质学等理论和制图、航海技术等实践层面的进步,都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和他在《寰宇记》中的详细记述至关重要,一方面,它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中国技术超越西方的早期记录;另一方面,它拓宽了当时欧洲人的眼界,这也是作家、探险家和制图师对《寰宇记》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正如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所示,地理知识在15世纪得以扩展。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自此,现代性的天平开始转向西方。不过即便是这些全新的航道——首先前往非洲,然后通往大西洋——也都在《寰宇记》中有所预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踏上他的第三、四次航行(1498—1504年)前,曾阅读过《寰宇记》的抄本,并在页边批注。这位热那亚人对印度日思夜想,这即便不受马可·波罗本人的直接影响,也定与《寰宇记》中展现出的广阔世界图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16世纪末在印度和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都曾在马可·波罗的书中获得过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


第六章·再现传奇:马可·波罗的当代回音

展览的末尾,我们将看到一位当代艺术家对于马可·波罗《寰宇记》的阐释:这里展出的作品精选自艾曼纽尔·鲁扎提为新版《寰宇记》所创作的21幅拼贴和色粉插图,它们于2005年由努阿日出版。在鲁扎提的作品中,惊叹与奇迹构成了画面的主题:“我一直很钦佩马可·波罗,他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壮举,并总能在最后有惊无险地脱身。”鲁扎提说,“马可·波罗是一个乐观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他也能向鲁斯蒂谦轻松地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在热那亚,当我从离家几步之遥的公爵宫前经过时,我总觉得自己离他很近。那里是他被囚禁的地方,我感到他与我同在。”

艾曼纽尔·鲁扎提于1921年生于热那亚,是一名画家、装潢师、插画家和陶艺家,他致力于戏剧布景和服装设计,后投身于动画电影的创作。他为意大利和许多国外知名剧院设计了五百多套舞台布景,并为许多儿童读物绘制插图。他的作品曾在1972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实验平面设计区展出。鲁扎提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于1992年获得热那亚大学授予的建筑学荣誉学位。1993年,“艾曼纽尔·鲁扎提布景设计展”首次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1995年11月,他凭借为自己的热那亚托塞剧院所设计的《匹诺曹》舞台布景而获得了优布奖,这是当年最佳舞台设计奖项。1996年12月,热那亚公爵宫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2000年12月,在热那亚老港,由伦佐·皮亚诺工作室翻新而来的西伯利亚门老建筑内,一个专门献给艾曼纽尔·鲁扎提的空间宣告落成。


尾声

展览最后一部分将通过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马可·波罗的传奇之旅,为观众提供一场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别出心裁的历史再现,辅以高清影片和VR观看设备,使您能够身临其境地重温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的旅程。

这段VR影片展现了马可·波罗东方之旅中的精彩片段。从威尼斯运河出发,观众将踏上广袤而荒凉的卢特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雄伟的山脉和偏远的山谷,穿过神秘莫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最后,观众将抵达传说中大汗忽必烈的夏宫——上都,马可·波罗曾为之深深着迷。

在缺乏详尽的同时代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场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这一360°沉浸式VR体验有时甚至比历史文献更令人感同身受。观众将以全新的视角走进马可·波罗的世界,探索其中的细节和场景,在此过程中将历史知识转化为令人回味的真切体验。



展览作品

图片



图片

《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和阿方索抵达威尼斯》 约1487年 木板油画 104.7x81.8厘米 科雷尔博物馆—威尼斯市立博物馆基金会馆藏


图片

《公爵弗兰西斯科·莫罗西尼带领下的圣马可广场游行》 1688—1699年 布面油画 64x86.8厘米 科雷尔博物馆—威尼斯市立博物馆基金会馆藏


图片

《马可·波罗在鞑靼大汗面前》 1863年 布面油画 罗马国立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带有锁子头巾的头盔》 15世纪下半叶 安纳托利亚东部 钢、银、钢网 24.2x32.5厘米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


图片

《儿童长袍》17世纪 土耳其金银丝织锦面料 亚麻衬里 82x60厘米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


图片

《三联画: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圣徒》 14世纪下半叶 木板蛋彩、镀金 40x51厘米(不含外框)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

图片《饰有象征圣马可的翼狮的座钟》 1630年 奥格斯堡 乌木和镀金青铜 29x26.3x17厘米 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藏

图片《乌沙克地毯》 16-17世纪 安纳托利亚西部 羊毛 158x223厘米 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藏

图片《托勒罗先生和萨拉丁的故事》 约1380—1390年 婚礼箱前板 木板蛋彩画、镀金 45.5x121.5厘米(不含外框)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



组织架构


图片

主办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物局

中国美术学院


特别支持

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

意大利文化部


承办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协办

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加鲁佐艺术基金会

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虚拟体验有限公司(意大利)


支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钱江海关

浙江文化空间发展有限公司


学术委员会

马西莫·布莱(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总干事)

阿莱桑德罗·德佩迪斯(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公共与文化外交司司长)

卢奇亚诺·弗米萨诺(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集雅(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

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马西莫·奥萨纳(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馆司司长)

阿尔贝托·洛卡(意大利安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馆长)

冀鹏程(《美术》杂志社社长)

荣新江(北京大学,教授)

成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参展单位

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

意大利罗马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图书馆

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威尼斯总督宫

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科雷尔博物馆

维琴察蒂安内宫(前维琴察人民银行)

博洛尼亚中世纪博物馆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

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

罗马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热那亚博物馆——公爵宫基金会——热那亚沃尔夫斯尼亚纳博物馆

米兰努阿格斯画廊


展览团队 

意大利展览团队 


展览创意

安博思(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学术策展人

埃乌杰尼奥·布吉奥(意大利威尼斯大学)

安东尼奥·蒙特弗斯科(意大利威尼斯大学)

安德雷阿·纳内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展览策划与协调

齐娇娇(意大利驻华大使馆)

乔瓦娜·法佐利(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

罗贵辞(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展览总协调

安缇雅(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

菲德利克(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

马可·切尔博(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公共与文化外交司文化中心处处长)

托马索·乔尔达诺(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公共与文化外交司文化中心处副处长)

欧丽兰(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

达仁利(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

程若轲(意大利驻沪副总领事)

方维傲(意大利驻沪领事)


秘书处

卫书嘉(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

柯轩(意大利驻华大使馆)

阮春淳(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王蕾蕾(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褚蕊蕊(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

罗马克(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


总务处

卡琪(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罗马诺(意大利驻华大使馆)

梅西娜(文化专员,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中国展览团队(杭州) 


总策划|余旭红

展览总监|韩绪

展览统筹|夏商周 张春艳

展览工作组|韩亮 张素琪 高世强 臧志成 廖垣 王剑红 王申 窦亚杰 赵怡 高原 高米叶 胡佳 陈卫青 赵一璇 倪玲 马颖 朱羚 蔡可成 薛佳音 李昂 张耀玮

宣传推广|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志愿者|林小桃 张博文 李倩倩 戴砚农 蔡欣怡


展览执行团队 


文案

埃乌杰尼奥·布吉奥

安东尼奥·蒙特弗斯科

安德雷阿·纳内蒂

罗贵辞


翻译

潘桑柔

郑伊看

刘爽

姜宛君

任靖戈


ENTI ORGANIZZATORI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Shanghai

Dipartimento della Cultura, Radio, Televisione e Turismo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Federazione delle Associazioni Letterarie e Artistiche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Ufficio dei Beni Culturali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ella Cina


ENTI DI SUPPORTO SPECI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Ministero della Cultura


ENTI ESECUTOR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China Design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ENTI CO-ORGANIZZATOR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Fondazione Garuzzo

Beijing Wisdom Art&Culture Co., Ltd.

Way Experience S.r.l. / WAY


ENTI DI SUPPORTO

School of Art and Humanities,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t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 China Academy of Art

Dogana di Qianjiang del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Zhejiang Wenhua Kongjian Fazhan S.r.l.


CONSIGLIO SCIENTIFICO

Massimo Bray (Direttore Generale,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Alessandro De Pedys (Direttor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Luciano Formisano (Professore emerito dell’Università di Bologna, 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Tiziana Lippiello (Rettrice, Università Ca’ Foscari di Venezia)

Yu Xuhong (Direttore, 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ella Cina)

Massimo Osanna (Direttore Generale Musei, Ministero della Cultura)

Alberto Rocca (Mons., Dottore della Veneranda Biblioteca Ambrosiana, Direttore della Pinacoteca)

Ji Pengcheng (Direttore, Rivista «Meishu» dell’Associazione Cinese degli Artisti)

Rong Xinjiang (Professore ordinario, Peking University)

Cheng Mo (Professore associato, Peking University)


ENTI PRESTATOR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Biblioteca del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Roma

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 Palazzo Ducale

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 Museo Correr

Collezioni di Palazzo Thiene, Vicenza (Banca Popolare di Vicenza Spa in LCA)

Musei Civici di Bologna - Museo Civico Medievale

Museo Stibbert, Firenze

Museo Poldi Pezzoli, Milano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Roma

Fondazione per la Cultura, Genova - Museo Wolfsoniana – Palazzo Ducale

Galleria Nuages, Milano


 Team Espositivo 

 Gruppo Curatoriale Italiano


Progetto Ideato da

Massimo Ambrosetti (Ambasciatore d’Italia nella RPC)


Curatela scientifica

Eugenio Burgio (Professore ordinario,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Antonio Montefusco (Professore associato,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Andrea Nanetti (Nanyang University, Singapore)


Curatela e coordinamento del progetto espositivo

Giorgia Cestaro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Giovanna Fazzuol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Coordinamento generale

Tiziana D’Angelo (Console Generale,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Federico Roberto Antonelli (Direttor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Marco Cerbo (Capo dell’Unità per gli IIC della Direzion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Tommaso Giordano (Vicario dell’Unità per gli IIC della Direzion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Ginevra Oliva (Primo Consigliere d'Ambasciata,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Francesco D’Arelli, (Direttor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Rocco Carlo Genchi (Console Aggiunto Vicario,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Flavio Frasca (Vice Console,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Segreteria organizzativa

Maria Cristina Brav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Christian Fontana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Martina Pederzol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Wang Leile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Chu Ruiru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Marco Lovisetto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Amministrazione e contabilità

Tiziana Carcich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Fabio Romano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Elisa Messina (Addetta Cultural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Team espositivo (Hangzhou) 


Direttore Generale Yu Xuhong

Direttore della Mostra Han Xu

Coordinamento della Mostra Xia Shangzhou, Zhang Chunyan

Gruppo di Lavoro della Mostra Han Liang, Zhang Suqi, Gao Shiqiang, Zang Zhicheng, Liao Yuan,Wang Jianhong, Wang Shen, Dou Yajie, Zhao Yi, Gao Yuan, Gao Miye, Hu Jia, Chen Weiqing, Zhao Yixuan, Ni Ling, Ma Ying, Zhu Ling, Cai Kecheng, Xue Jiayin, Li Ang, Zhang Yaowei

Promozione e Pubblicità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Volontari Camilla Dal Cero, Zhang Bowen, Li Qianqian, Dan Yannong, Cai Xinyi


Gruppo Esecutivo 


Testi

Eugenio Burgio

Antonio Montefusco

Andrea Nanetti

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


Traduzioni

Pan Sangrou

Zheng Yikan

Liu Shuang

Jiang Wanjun

Ren Jingge




 来 源 |中国美术学院 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