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写作中的历史肖像
——封治国新书座谈会
主持
董捷
对谈
孙景刚
毕斐
吴敢
黄小峰
范白丁
特邀嘉宾
张惠卿
徐新红
时间
2025.3.20 9:30
地点
艺术人文学院 1B-505
对谈
艺术人文学院
绘画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封治国油画作品《艺术的故事》(局部)
封治国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也是艺术人文学院校友,师从美术史家范景中教授。在中国油画界,封治国的历史画、肖像画创作颇受重视,而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又总在文献故纸之中爬梳钩沉,用文字还原旧日岁月的鲜活图景。近期,封治国的三部书陆续出版:《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修订版)》、《刘孚周日记》(整理)以及《一德之见:金一德艺术日记》(整理),分别把学术眼光投向古代、近代、当代三种维度中具体的人,于寻常琐屑中见须发生动。他的朋友董捷说,这是一位独具“画眼”和“笔力”之人,善于从日常材料中“抓”出历史肖像。
《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项元汴为研究对象,集中挖掘其本人及项氏家族的史料,着重探讨了明代书画鉴藏的普遍观念,并对项元汴与吴门画家、董其昌等的交往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初版于2013年,此次刊行的修订版,是作者在范景中先生的催促下,集中精力进行修改而成,订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增加了部分新发现的重要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部分章节(含年谱)亦有一定扩充,同时,本次出版也是为了纪念项元汴诞辰五百周年。
《刘孚周日记》是江西省近十余年首部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全景式展示了风雨飘摇的近代历史上一位士人的生活。刘孚周,清末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关心科举和时局,熟悉西学,留意金石碑帖,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为研究“浙路风潮”等历史事件及晚清科举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由封治国、刘国兰整理。
《一德之见:金一德艺术日记》是中国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金一德先生40余年日记与手稿的首次公开,真实呈现他的创作思路、阅读心得、教学理念,以及他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深入思考。整理者封治国认为,日记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所进行的反思与反省。同时,本书也记录了油画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更留下了不少人物的鲜活履痕,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封治国油画作品《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
历史的画廊里群像列坐,谁能令其栩栩如生,谁又能与其谈古论今……正如封治国关注不同时代文字和图像背后人的真实生态,我们艺术史界也非常关注这位“左图右史”的创作者特殊的写作个案。“日常写作中的历史肖像——封治国新书座谈会”,定于2025年3月20日9:30在艺术人文学院举行,来自油画界和艺术史界的学者将和作者一起讨论三部新书中的艺事与文事。
封治国,1977年9月生于江西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同年考取该院油画专业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任教至今。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曾获“中国美术奖”银奖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院务委员。
来源:艺术与人文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