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icon

展览



“所念皆山:许江个展”

◎ 时   间:2023年11月5日-12月10日

地   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第二空间

主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

◎ 承   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葵园艺术中心



11月5日下午,“所念皆山:许江个展”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和第二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葵园艺术中心联合承办。


展览两个空间各自以“葵园如山”和“所念皆山”为主题,共展出许江2000年至今创作的油画和影像作品一百余件。“葵园如山”是作者近二十年间的人生况味和存在历史。葵园守望,反复吟咏,以岁月为笔,以沧桑入画,葵是他的身世、他的心象、他的命运,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所念皆山”则呈现了作者身即山川,于丘壑林木之间求真、求本、求心物。山水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持续深入中国艺术精神的返归之途。



开幕式现场


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展览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高世名,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先后致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答谢词。


原文化部副部长、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著名油画家、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副主席、原秘书长徐里,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中国美术馆党组书记安远远,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洪禹,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中国美协副主席闫平,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刘伟冬,著名艺术家邵大箴、奚静之、张立辰、王镛、张祖英、孙为民、唐勇力、闵学林闫振铎、杨飞云、吴长江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界、文学界、媒体界朋友和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馆长余旭红主持。


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宣布展览开幕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因公务未能前来参加开幕式,专门发来贺信,祝贺许江在油画领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葵园暖阳,翠竹清风,在美术历史上总是营建一片心灵净土,犹如梵高之于那金灿灿的麦田、莫奈之于那光影浮动的睡莲”。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致辞


范迪安表示,许江是一位真诚执着、充满理想和憧憬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坚韧不拔地从事艺术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联等机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始终以艺术家的赤子情怀在画布上耕耘。有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的葵的系列,更有一大批近年的新作,从满满的宽阔的葵园到江南的绿水青山,灌注的是他对自然的向往、叩问、沉思和表达,是他对浙江大地的感悟,对雁荡山路、富春江水的热爱。这些作品既有他一以贯之的对生命的蓬勃,对万物造化的追寻,也将中国的画理、画学、画意转化为当下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生机的追寻,以及古典的意象中体会的情境。本次展览既让我们看到了许江所想表达的心灵的风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云山苍苍,降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我们可以共同思考中国绘画、中国油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追寻的新方向。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高世名回忆了20年前在小亚细亚高原考察时,许江老师邂逅了一片广袤的葵园,此后他将自己的艺术生涯大部分托付给了大地上一片片葵园,葵是他的身世、他的心象,他为现代国人创造了一份精神图谱。他认为许老师画山,既非风景,亦非林泉,数十年东寻西觅,辗转逶迤,他的心胸早已超出了传统文人从庙堂到山林的隐逸之风景,他更非“所见即所得”的写生画家。他的画面是活跃的、是鲜活的,展示出了创作时的状态,连通着做画时的创生之机、创始之气,因而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在许江老师笔下的丘壑林木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抗争中生长出来的铿锵作响的力量。他心胸中所鼓荡的是大地原野上的风,他画面中所照见的是山河岁月。这其中既有一番历经磨难之后的通达,更有阅尽沧桑之后的天问——彼黍离离,天何言哉?历史周行不殆,有物独立不改。许江的山水是朝向艺术家的天人之际,更是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之道,正如杨廷麟诗中所云——“我我周旋久,鸿蒙破晓天”。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致辞


杨参军回忆了与许江的友谊和艺术生涯,他认为许江从早期的后印象表现主义风格到后来的综合材料,再到现如今的山水画题材创作,这种转变源自于许江在艺术上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许江不仅是一位画家,其艺术成就和人生理想还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出色的领导者,将中国美院发展成为一所学科完备、具有世界一流美术教育的学院。他表达了对许江深深的敬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彭锋致辞


彭锋认为,能进国家博物馆展览的作品,往往有明显的中国性;能在798展览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当代性。许江老师的展览既可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也可以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行,说明许老师的艺术体现了中国性与当代性的结合。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考虑的从来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界、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功。许江老师在绘画中完美地释放了他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只要看他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城市废墟系列,还是后来的向日葵系列,或是今天的山水系列,我们都能识别出来。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迎合,没有迁就,这些作品都是他真情实感的体现,是个人感情和家国情怀的表达,是他本人的“肖像”。


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致辞


郑林表示,今天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盛会,同时也是许江老师在798的最重要的一次展览。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能够为许江老师举办个展是莫大的荣幸,因此,他代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向许江老师表示感谢,向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们表达谢意。


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答谢辞


许江感谢到场的领导嘉宾对本次展览的支持和关心。他提到黄庭坚的“一丘一壑可曳尾”和辛弃疾的“一丘一壑也风流”,回忆自己从年华正茂、志在四方到寄情山水,从江山、天地间感悟意蕴深度和人文精神。许江表示,他的一生到今天有三座山,福山是启蒙,茶丰峡是磨炼,象山是事业所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反复呆在一个地方,可以登山临水,可以寄望远怀,王履在《重为华山图序》中写到:“吾师心,心师目,目思华山”,便道明了人与自然两相塑造的关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山水如是延绵,令人挂心,所以本次展览取名“所念皆山”。


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馆长余旭红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画者,画也。许江,一位有大历史观的艺术家,他以弈棋来隐喻历史的纵深推演和命运的波谲云诡,以弈棋之手来象征人在古今之变中那主动抑或被动的角色,创造了新的象征主义史诗,奏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强音。从激越到理性,从天空到大地,从主客对立到心物合一,从知葵、画葵、咏葵中进一步走进山水世界,其“真我”与“真物”让人动容。



导  言

/彭锋


葵园如山


许江喜欢画葵。他笔下的葵,不仅是植物,也是象征。


许江笔下的葵总是成片出现。即使是独立的葵头,也多以成组的形式展出。群葵簇拥,聚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富含象征意味的葵,特别适合做成观念装置,就像许江的《共生会否可能》。但这并没有让许江停止作画,因为这件装置中提出的问题,只有通过绘画才能找到答案。


许江不停地画葵。成群的葵头组成的《葵园肖像》,让我想起沃霍尔的《梦露肖像》。它们都是头像,而且以重复的形式出现。


在人们看见消费景观的地方,福柯看见了禅。沃霍尔的作品只有以成群的形式出现才是成立的,而且一定是越多越好。当完全一样的作品不断出现的时候,形象就会指向形象而非实在,从而架空了形象,走向了禅,走向了


许江的葵表达的既是,更是,是真空妙有。许江画葵,表面相似,实质不同。相似的是题材,不同的是形象;相似的是形象,不同的是笔法;相似的是笔法,不同的是情调……我们在许江的葵中沉思得越深,看见的相似与不同就越多。许江借助相似与不同的对比,突显的是的差异。


或许这就是许江为什么要不断地画葵。


许江的葵,以一系列的相似与不同,告诉我们共生会有可能。个人与集体的冲突,在观念中无解,只能在现实中求解。许江用他的绘画行动,用他日复一日的劳作,将我们从无解的观念,拉回到有解的现实,小我还真有可能凝聚成大我。


许江的葵,是一代人的写照。


所念皆山


中国人爱山。山水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被赋予了人文内涵。正因为如此,山水成了中国诗歌和绘画的重要题材。


同样的画,在西方叫风景,在中国叫山水;同样的题材,国画叫山水,油画叫风景。


风景是一个现代概念,在人离开土地之后才有风景,这种意义上的风景只是观看的对象。山水不仅是观看的对象,而且是生存的境遇,是生命的延申。因此,山水不仅宜看宜观,更是可游可居。风景与山水,不仅是媒介和技法的区别,更是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许江是一位油画家,他没有将自己的画称作风景,而是称作山水。显然,他看重的不再是油画媒介和技巧,而是山水精神。对多数画家来说,技巧十分重要,唯独许江是个例外,技巧早已过关,他考虑的是如何挖掘存在的深度,一种既属于自我也属于世界的深度。


如果说葵是许江有意识选择的题材,山水则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许江是画家,更是诗人,容易在经典诗文中获得共鸣,进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诗意盎然的文化世界,构成许江生存世界的底层。


具有坚强自我的许江,在山水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他的画幅变小了,画面变成了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逐渐消融、升华,与山水打成一片。他不再挑剔题材,而是随物赋形,从与物相刃相靡转向相安相忘。许江的山水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物我两忘,无所不适,若久客还家而不能以遽出也(王履语)。


性本莽山


许江画葵如画山。即使是早期以城市为题材的作品,也体现了山的意志。


从山的角度来看葵,看城市,看废墟,别有一番韵味。


山是许江的无意识,既是个人无意识,也是集体无意识,文化无意识。在艺术中,无意识总会绕过意识的管制,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在许江的画中看出山的感觉,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当然,这不是说一定得从许江的画中看出山的形状。就像卫夫人讲书法,如千里阵云,不能将真的写成一片云彩;如高峰坠石,不能将真的写成一块顽石。这里的不是形状相似,而是感觉相似。如果是形状相似,无意识就不能通过意识的管制。无意识之所以能绕过意识的管制,正因为形状不似;我们能看出它是无意识,因为还保留了感觉相似。


许江的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天性自张,在于它的本色和当行。我们欣赏许江的画,是因为其中的本色和当行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回到真我与真物,如同绝对命令,但不是所有的真我与真物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我们得承认,尽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都能获得成就感;但才用有大小,成就有高低。许江本性如山,注定要有山的担当。他的作品中的强力意志、悲剧意识和浪漫情怀,奏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强音。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


第一空间《葵园如山》


《醉盘》,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7


《孤陔》,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8


《重穋》,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8


《无衣》,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8

《葵园肖像》,纸面水彩,64 × 53 cm × 75,2018


《秋葵会否变红》,布面油画,280 × 900 cm,2008


《濯缨》,布面油画,50 × 300 cm,2016


《雪平线之二》,布面油画,50 × 300 cm,2014


《烟树》,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8


《采薇》,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8


《草风》,布面油画,200 × 156 cm,2017



第二空间《所念皆山》


《谿山新旅图·又见谿山》,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谿山新旅图·素履》,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富春山旅图·三江芳草》,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富春山旅图·有风南来》,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定山春树(一)》,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定山春树(二)》,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幽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2


《郁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2


《树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2


《重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3


 《涧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2


《壁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3


《龙山》,布面油画,198 × 112 cm,2022


 《雨山》,布面油画,178 × 112 cm,2023


《瀑山》,布面油画,178 × 112 cm,2023


《湘湖未荷(一)》,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湘湖未荷(二)》,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荷花池头(一)》,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荷花池头(二)》,布面油画,138 × 90 cm,2023


《南风》,布面油画,260 × 180 cm,2017


《悬风》,布面油画,260 × 180 cm,2017


《东方葵-横葵》,布面油画,280 × 540 cm,2014


《东方葵-金塔》,布面油画,280 × 540 cm,2014


《悬葵》,布面油画,280 × 540 cm,2016


《晚风为谁而追》,布面油画,280 × 720 cm,2009


《大北京·钟鼓楼》,布面油画,180 × 180 cm,2001


《大上海·老南京路》,布面油画,180 × 180 cm,2000


《葵海丹心》,布面油画,280 × 540 cm,2020


《无地花》,布面油画,280 × 1080 cm,2010




关于艺术家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


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 浙江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最葵园”(2011年,苏州博物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曾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 “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I-IV,2005—2019年)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2023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Ⅱ》(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






 摄 影 |申   博  傅江杰

 编 辑 |宗裕翔  倪义臣 

 责 编 |童戈辛  沈佳琪

 审 核 |徐   元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