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平凡的世界:忻东旺肖像艺术展”自2025年2月28日起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本次展览通过「打工人之魂」、「时代的肖像」、「一个人的脉动」三个板块呈现忻东旺的代表作及素描、速写作品等共计180余件。
其中,「打工人之魂」展出有记录、有叙事的50余幅个人肖像,同时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硕博研究生撰写读画短文。我们将通过上、中、下三篇,于线上呈现这些读画短文。
中篇
《翅》布面油彩 2011
十四年前忻东旺先生应邀来中国美院讲座与写生示范,创作了这幅《翅》,画中的这位黑人模特是我的大学同学,他是来自加勒比海的谢·德瑞克。我有幸观摩了那次写生,并全程记录拍摄了这幅作品的步骤图。讲座围绕他的艺术理念展开,阐述审美观和造型观,这与今年封治国老师的一篇“重提造型——关于具象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中的论点不谋而合。忻先生提到他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尤其是从汉唐的陶俑和庙堂的立像中寻找绘画造型的美感。这次写生对象应该是忻先生唯一画过的黑人模特,他习惯用自己的绘画工具和颜料,因此他专程从北京带了自己的画箱,我被安排到校门口接应忻东旺老师,整个写生从头至尾他只用那把三寸长的小排刷,唯独在高光处厚堆时才用刮刀辅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强调画面中的每一根线,他用排刷的侧锋气定神闲的勾勒出边缘线,一锤定音从不拖泥带水。整个写生只有5个小时。写生完毕,我帮忻老师拿着画与工具到他下榻的专家楼,他给我他的电话号码并叮嘱去北京一定与他联系。不曾想,这一面会是我们的永别,三年后得知了他在北京因病去世的噩耗,不禁令人唏嘘。
袁冬
油画系2024级 博士研究生
《白菜》布面油彩 2002
这幅《白菜》艺术家创作于2002年秋天,之后他于2003年开启了白菜系列创作,带着精益求精的实验精神。每天清晨,忻东旺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行于北京大钟寺菜市场,挑选心仪的白菜:带虫洞的白菜优先,沾着晨露的次之,品相规整的反而遭弃。这种“忻”式白菜挑选法,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与真实感。
除此之外,艺术家在白菜系列中进行了大量的技法与材料实验。他先用刮刀堆砌出厚重的颜料层,再用砂纸打磨布面,他还尝试在颜料中掺入黄土,强化粗砺的质感。这些实验不仅丰富了油画的表现力,也使他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物质感。
忻东旺始终自称“农民画家”,这种对土地的深情与对平凡生活的关注,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白菜是北方农家最为朴素的农作物,艺术家将其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成为他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
李依祎
油画系2023级 博士研究生
《降温No.1》布面油彩 2002
忻东旺是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代表性画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同情心为艺术界所推崇。
在《降温No.1》中,他描绘了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下岗职工,主人公穿着略显破旧的军大衣站立在寒风中,大衣里单薄的衬衫领已经由于多年洗换而变了形,脚下是他做些小买卖而赖以为生的杆秤。《降温No.1》不仅是一幅人物肖像,更是一份关于时代体温的社会诊断。“降温”既指物理上的寒冷,也是指主人公正处在其人生的寒冬。画家以画笔为刃,剖开表象,让观者在寒风中听 见沉默者的呼吸。画中人物既是具体个体,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数亿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的集体象征。他们的身体成为承载经济发展代价的“工具 ”,而画作迫使观者直面这一常被忽视的群体。尽管处境艰难,人物姿态中仍保有尊严感(如挺直的脊背和画家有意塑造结实的形体),暗示劳动者在逆境中的顽强,引发对“生存”与“生活”界限的反思。
忻东旺的笔下没有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更不会有意描绘刻板的、典型化的人物。他所描绘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父老乡亲,是奔走在大街小巷为生活打拼的小商小贩,是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从一栋高楼到另一栋高楼的农民工兄弟,更是一个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欧阳燕俊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山霞》布面油彩 2007
画面中心描绘了一位生动纯朴的农民大伯形象,舒展地靠在电瓶车上,完全没有被注视的拘谨感,身上穿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绿色军大衣。电瓶车在农村的流行反映着交通的变迁,亦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忻老师在描述《早点》时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一边羡慕人们那永不疏忽的早点,一边憎恶那些边吃边吐痰的人们。”老师喜欢描绘生活中我们常忽略的群体,这些人常具有多面性,使观者去反思某些社会现象和我们自己所处的立场。但在这幅画中我觉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纯粹的,幸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沁入生活,保暖的衣服、便利的交通、和煦的阳光,甚至是剪得有点短有点“狗啃”的刘海,或许是家中的妻子帮忙剪得发型,这些幸福的具象表现被描绘得极其细致生动。背后被阳光照耀的群山呼应着画名“山霞”,使原本现实主义的画面别具一种诗意。群山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山头的霞光寓意人们心中的希望和满足。
这幅画使我联想起我的导师崔小冬老师的《千里故人》,无论是红心萝卜寓意的“心里美”还是粉色的霞光,他们都是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纯正的油画语言和娴熟的油画技巧勾勒出我们显而易见的常见的人民形象。这也使我明白艺术表达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这样纯正的油画语言直击我们观感者的心理,更是对我们学习绘画的学生的一种直面教育。
赵贝宁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职守》布面油彩 2008
《职守》这幅油画作品以清华美院绘画系闫京津老师为模特创作,完成这幅画时,忻东旺希望将作品捐赠给未来清华美院的博物馆。2018年6月24日,在“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的开幕式上,他的夫人张宏芳女士帮他完成了夙愿。
忻东旺以深入的观察刻画和生动的内心表情,忠实地记录了这位女教师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这幅作品以灰色调为主,色彩温和,三角形构图,人物造型平稳,给人一种温柔、平静、永恒的感觉,刻画了一位亲切、可靠、专业的女教师的形象。代表身份的工作证被遮盖在手臂下,她双手交叠放在腿上,手中攥着一只批改的黑色圆珠笔,坐在办公室的老师座椅上,抿着嘴注视观众,仿佛是老师在关切地注视着自己的学生,安静听她们向自己倾诉。
色彩既遵循写实原则,又融入主观情感。肤色以暖肉色为主,暗部加入冷灰色调,既表现真实的皮肤质感,又暗示劳动带来的沧桑感。通过人物暖色调与背景冷色调的并置对比增强画面张力,同时以低饱和度的整体色调统一画面,避免视觉冲突。忻东旺用厚涂法表现人物面部皱纹、衣物质感等细节,用厚重的颜料堆砌出粗糙的皮肤纹理和白色衬衫的褶皱;而背景则采用薄涂技法,形成松动的笔触与透明层次。松动而有力的笔触勾勒人物的轮廓线,避免僵硬感。面部边缘的线条虚实相生,既有写实造型的严谨,又保留笔触的流动性,赋予画面呼吸感。忻东旺在《职守》中通过严谨的写实技法与充满温度的表现性语言,实现了对温柔女教师形象的深度刻画。
黄一笑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温煦》布面油彩 2007
《温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写实肖像对社会身份的记录功能,在当代中国美术的语境中重构了“平凡”的美学价值。忻东旺通过克制而深情的观察,将一位普通妇女的形象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画中人的微笑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绽放,更隐喻着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温良——那些沉默的、未被消费主义异化的生命状态。
《温煦》提示我们:真正的现实主义从不是对表象的复制,而是如忻东旺这般,以敬畏之心在平凡中开采神性,用画笔为沉默的大多数铸造不朽的视觉丰碑。这幅画作由此成为一道穿越物质表象的光,照亮了写实绘画在当代继续生长的可能路径——当技术臣服于心灵,朴素终将显现崇高。
贺宗林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2级 硕士研究生
《打工》布面油彩 2004
忻东旺的《打工》是其村民列传系列的经典作品之一,创作于2004年,描绘的是甘肃天水的两位农民工。忻东旺怀着对家乡和农民群体的深厚情感创作了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那个时代环境下农民工人的生存状态。
在技法上,《打工》的笔触运用精妙。描绘衣物时,粗犷笔触生动勾勒出布料的粗糙质感与褶皱;刻画面部时,笔触细腻入微,精准捕捉表情变化,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构图上,作品采用平视视角,把两位打工者置于画面中心,人物与观者几乎等高,营造出强烈的在场感,让观者仿佛能与画中人物直接交流,深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凸显人文关怀。色彩运用上,绿、灰、白等质朴色彩被用于描绘人物服装,不仅贴合打工者身份,还营造出沉稳、厚重的氛围,无声诉说着他们生活的艰辛。通过微妙的肤色色彩变化和冷暖对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从创作风格演变来看,村民列传系列意义非凡。忻东旺早期绘画侧重人物形态描绘,而在《打工》中,他融入了对社会底层人物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实现了从单纯形似到注重神似的跨越,在写实基础上更强调情感与精神的传达。
《打工》以两位农民工为缩影,描绘出他们的焦虑与困惑,艰难与迷茫,失落与憧憬。反映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的差异与融合,以及底层劳动者为生活努力奋斗的坚韧精神。
李永政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父子兵》布面丙烯 2012
忻东旺的油画作品《父子兵》以线形表达为主,用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忻东旺在画面中运用了依势随形、起伏宛转的笔触,表现出人物形体的质感与动态。这种细腻的刻画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也深化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轮廓处理上,忻东旺弱化了线条的硬边,将线条融入色块中,人物刻画采用了线面结合的方式,块面感不强而是更注重平面感,背景简单的色块,使人物更加突出。父亲的衣服用生动的线条来表现既使画面不失整体,更增加丰富了画面趣味。此外,他在人物面部神情处理上采用了不对称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使画面更具生动性与情感张力。
忻东旺在《父子兵》中成功平衡了“装饰”与“再现”的关系。他通过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变化,既表现了人物的形体与质感,又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内涵。画面中的长线展现韵律感,契合质感,自由且富有生气。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也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郭凌彤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气质》布面丙烯 2012
《气质》是忻东旺先生于201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丙烯作品,与其油画作品相同,忻东旺在人物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以贯之的造型方式。在这幅作品中,两个人物的外轮廓精准地分割了画面,作者的构架意识始终贯彻于绘画的过程中,构图紧凑扎实。左侧人物的手部与脸部尤其显示出作者“弧线形“的造型理解方式,同时在人物衣着的处理上,这样的方式也得以贯彻。不同的是,衣服的处理明显更加松动,颜料层更薄,以基本的亮暗部色块区分及线条勾勒为主,与脸部更为结实的造型形成对比,使得脸部更为突出。右侧的人物面部与左侧形成区分,暖红的固有色更为丰富,衣着上作者用短线条一丝不苟地刻画着黄色毛衣的细节,仿佛有一种梵高式的真诚。腿部几何形的概括,透出些人物的笨拙与质朴,这种“质朴”是绘画中十分难能可贵的,使人联想到米勒的现实主义画作。久观此作品,如画题所传达的,观者甚至可以体会到两位模特气质与性格之间的区别,这得益于人物画家的敏锐与犀利。在忻东旺的作品中,人物所流露的情感,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往往炙热、直击人心。
金也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杂工》布面油彩 2005
忻东旺的油画作品《杂工》创作于2005年,是其艺术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诞生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社会语境下,属于艺术家以农民工、临时工等底层劳动者为主题的系列创作,集中体现了他在21世纪初对现实主义绘画的突破性探索。
这一时期,忻东旺的创作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学造型”语言,通过强化形体结构意象化处理,将劳动者身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进行双重编码。《杂工》中的人物形象既保留了学院派的解剖学基础,又融入民间艺术中的拙朴感,这种美学特质与2000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界对“新写实主义”的讨论形成共振。
《杂工》以极具表现力的写实主义语言,展现了当代中国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画面通过非对称三角构图来强化视觉张力,以主体人物略微前倾的体态与背景线性结构形成动态平衡,用负空间的刻意留白暗示着群体的身份特征。
在造型处理上,艺术家采用解剖夸张化手法:膨大的指关节与收缩的衣纹褶皱形体量对比,膝盖部位的几何化处突破了传统透视法则,压缩形的躯干比例强化了劳作中的重力感。面部塑造运用分层罩染技法,眼窝处的冷灰底色与颧骨的暖厚堆色形成补色振动,生动呈现了紫外线长期照射下的皮肤质感。
色彩系统构建于低明度高饱的调性框架,土红基底层透过表层的橄榄绿罩染产生光学灰效果,工作服上的钴蓝以视觉后缩特性拓展了空间纵深感。工具金属部分采用直接画法,钛白与生褐的并置笔触模拟出氧化铁皮的微观肌理。笔触语言呈现表现性写实特征:背景墙体运用横制造粗粝质感,裤脚褶皱通过速写的方式保留草图般的生动性,手掌部位厚涂颜料的触觉性笔触与面部釉染技法形成材质对话。这多相性笔法结构既保持了形象的客观真实性,又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
画面空气透视的弱化处理凸显了当代生存的压迫感,而人物瞳孔中刻意保留的高光点则成为精神性的隐喻符号。艺术家通过材质物性与形象语义的双重编码,完成了对劳动者群体既具社会学厚度又富存在主义深度的视觉诠释。
蔡宇婷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穿税官服的农民》布面油彩 2005
《穿税官服的农民》(2005年,160cm×80cm)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社会视角,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民群体的身份困惑与生存境遇,是其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以下从主题表达、艺术手法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展开分析:
画面中农民身着象征体制权威的税官制服,却保留了粗犷的体态与朴实的表情,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这种“错位”的装扮揭示了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困境——他们既试图通过职业符号融入现代体系,又难掩骨子里的乡土特质。忻东旺通过这一形象,隐喻了农民群体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角色撕裂,既是对权力符号的戏谑解构,也是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深刻观照
在技法上,忻东旺继承了中国传统“以形写神”的美学理念。人物造型借鉴汉代陶俑的浑厚感,四肢粗短、身形敦实,通过夸张的形体比例强化劳动者的力量感;面部刻画则注重“神态”捕捉,如微张的嘴唇与恍惚的眼神,传递出迷茫与坚韧交织的心理状态。笔触上,他打破苏派油画的僵化模式,以松动的肌理与冷暖色调的碰撞(如制服的冷灰与肤色的暖褐)构建视觉张力,既保留写实根基,又注入写意性的精神表达。
作为农民工题材的代表作,该画作超越了简单的表象记录。税官服象征制度规训,而农民的身体语言却显露出未被规训的野性生命力,暗含对城乡权力关系的反思。忻东旺曾说“画任何东西都是当做人来画”,此作通过个体的“肉身在场”,折射出整个农民工群体在现代化洪流中的集体命运,既是对社会分化的批判,也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诗性礼赞。展览中展出的创作草图更揭示了他对人物身份符号的反复推敲,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档案价值。
杨勇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教授》布面油彩 1991
正如所有画家一样,忻东旺先生将他对于绘画的独到理解以及风格的探索延续到了所有绘画材料上。正如这幅1991年创作的水彩画—《教授》,依旧延续了忻东旺先生在造型、颜色以及情感捕捉上一贯的质朴与热烈。画中老者安详、宁静、注视远方,衣服虽版型、面料讲究,但因为岁月的风化以及老人衰老带来的消瘦而显得陈旧、稀松。岁月雕刻的脸上似乎毛发也不甚打理,几根上翘的银发好像随着呼吸上下飘动着。到此为止,我们都只看到一幅生动的老者形象,观者不会过多去想象他背后的故事。但当我们将视线聚焦于老者双眼,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老人似乎从未停止思考的眼神,是这种捕捉让画面给予我们无限想象,也让作品从“老者”变为“教授”。实际上,这幅画终归是一幅肖像,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角度在艺术史上比比皆是。可正如普通的田地瓦房,放牧农耕在乡土文学家的笔下就变成了人与自然交融与共的浪漫诗歌一样,普通的老者在忻东旺先生对于这些所谓“细节”的富于情感的捕捉下,也迸发了巨大的生命力。所以让我们放下一切对于绘画的旧有认识,单纯地欣赏他,我们一定会收获画家所带给我们的不可言说的感动。
丁淳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暗痕》布面油彩 2009-2010
忻东旺的作品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城市边缘人物,农民工。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超越了表面的真实,直抵形象的精神与灵魂深处。他的绘画展现了真诚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有蓬勃的生命和强烈的感染力,极具视觉力量。《暗痕》是于2009年12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课上创作的。创作之初,通过和模特对话,获取大量的信息。忻东旺观察力极为敏锐,能洞察到对象略具悲凉的生命底色,并由此触及到绘画的精神主题。作品名为《暗痕》,揭示出了模特掩藏在心底,不愿透露出来的苦涩。在表现手法上,忻东旺采取了适度夸张处理方法,通过压缩人物的比例,形变,强化了人物的边缘一面,有一种笨拙感。作品的肌理显著,高光的地方,厚堆颜料。形体扎实厚重。他的表现手法和作品主题以及精神内涵非常契合。
唐芳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境地》布面油彩 2000
忻东旺油画作品《境地》通过略微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呈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微妙关系。画面中,人物端坐在木椅上,身穿红蓝条纹毛衣和黄色灯芯绒裤,色彩搭配鲜明但不过于跳脱,形成了色块间的平衡。背景墙以灰白色打底,笔触粗糙且保留了明显的笔触痕迹,与人物的细腻塑造形成对比,增加层次。人物面部刻画注重结构与色调的变化,通过冷暖灰调的叠加表现出皮肤的质感。眼镜边缘的反光和帽檐的阴影处理细腻,增强了人物的丰富性。衣物的描绘中,衣裤均通过横、竖笔触方向、不过于细节化的强调了材质的差异。画家通过细腻简洁的笔触表现出人物皮肤的纹理、衣物的褶皱及地面的斑驳,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感。背景墙面以粗糙的笔触处理,既简洁又富有质感,使人物更加突出。画面下方的地面呈现出粗糙质感,散落的烟头打破了构图的整齐,暗示了环境的生活化。整幅作品没有夸张的情节,却通过人物的静态姿态和环境的细节,传递出一种平静及孤独之感。
杨定一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十八》布面油彩 2004
忻东旺的人物肖像作品《十八》以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生动地捕捉了青春的迷茫与希望。这幅创作于2004年的油画作品,尺寸为80x65cm,展现了忻东旺在人物刻画上的独特风格与艺术追求。
画面中,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成为主角,她的面容青涩而略带稚气,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世界的渴望。忻东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条柔和而富有弹性,仿佛能感受到少女皮肤的质感与青春的活力。画家在色彩运用上极为克制,以温暖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质朴而真实的氛围,使观者能够迅速与画中人物建立起情感共鸣。
忻东旺擅长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姿态传递内心世界。在这幅作品中,少女微微低头的姿态和微微蹙起的眉头,生动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迷茫与不安。然而,她眼神中闪烁的光芒又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忻东旺的笔下被巧妙地融合,展现出青春期复杂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十八》不仅是一幅人物肖像,更是忻东旺对青春的深刻解读。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洞察,将一个普通的十八岁少女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艺术形象。这幅作品不仅是对个体青春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缩影,展现了忻东旺作为艺术家对人性的敏锐捕捉与深刻表达。
谭如霏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壮志》布面油彩 2010
忻东旺于201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壮志》(60×50cm),延续了艺术家对底层人物的凝视传统。这幅肖像以粗粝的肌理与变形的体量,将一位中年男性造成时代的纪念碑,既是对生存意志的礼赞,亦是对新现实主义美学的深化演绎。
忻东旺的笔触如同地质运动的痕迹,依循人物骨骼肌肉的走向起伏顿挫。在面部处理中,他采用北方壁画中“勾斫皴擦”的线性语法:颧骨处的层次挤压、眼窝底部的厚重堆塑、下颌线的虚化边缘,共同构建出岩石般的质感。画家在形神关系的处理上展现出丢勒式的辩证智慧。人物双眼的微妙错位——右眼聚焦现实困境的凝重与左眼穿透时空的虚化——恰如伦勃朗对光影的精神性运用。忻东旺通过这种“不对称的平衡”,在装饰性变形与写实性刻画间开辟出张力空间:灰蓝色工装上的每一道褶皱都暗含书法飞白的韵律,而袖口磨损处的透明色层叠加,又遵循西方油画的技法与审美。
《壮志》的色彩结构堪称一部微型地质史。画家先以冷灰色打底模拟混凝土的基调,再逐层堆叠赭石与土黄的笔触,最终用钛白与纯色在额头、脸颊处实施“地质勘探”——刮擦出的暖色揭示出被生活掩埋的生命原色。这种技法与里希特在《霜(1)》中的抽象探索形成跨时空对话:当德国人用硬质刮板揭开颜料层制造冰雪幻境时,忻东旺正以画刀雕凿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矿脉。
忻东旺曾言:“真正的写实必须穿透现实的三重铁幕。”在《壮志》中,这种穿透力体现为三重时空的叠印:汉唐陶俑的团块造型赋予人物历史纵深感,苏联油画式的悲怆调性凝固了改革年代的集体记忆,而变形主义手法则预言了当代人的精神异化。画面中那个微微后靠的躯体,既是被生活压弯的稻穗,亦是准备腾跃的弓弦——这种蓄势待发的矛盾状态,恰是千万无名者生存史诗的浓缩。
正如策展人王春辰所言,忻东旺的肖像“在具象与抽象、瞬间与永恒、苦难与尊严的临界点起舞”。《壮志》中的每一道龟裂纹理,都在述说一个未被讲述的中国故事;那些从颜料裂缝中渗出的,不是油彩,而是一个时代的血液与精魄。
谷金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古董商》布面油彩 2012
忻东旺的《古董商》是一幅充满叙事性和象征意味的作品,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一位古董商人的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画面中,古董商以探寻的姿态歪坐,身体前倾,神情专注而略带沉思,仿佛在审视一件珍贵的文物。忻东旺通过细腻的明暗对比和柔和的色调,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尤其是那双深邃的眼睛,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时间的沉思。
在技法上,忻东旺的笔触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细腻与含蓄,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立体感与光影效果,刻画技法中又有弗洛伊德反复探寻的求真。画面中的人物肖像纹理被描绘得极为精致,每个面部组织都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而古董商本人的存在则将这些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忻东旺通过这种“再现”与“装饰”的结合,不仅展现了古董商的外在形象,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与丢勒的作品类似,忻东旺在《古董商》中也弱化了轮廓线,更多地通过色块和明暗来表现形体和质感。画面中的背景被处理得较为深沉,突出了前景中的人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观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古董商的神情与动作,进而引发对历史、文化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忻东旺在《古董商》中成功地将“装饰”与“再现”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对象的物质形态,又传达了其精神内涵。这幅作品不仅是画家技艺的体现,更是其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的表达。
朱曦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编辑:于 果
责编:何佳敏
审核:邬大勇 封治国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