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平凡的世界:忻东旺肖像艺术展”自2025年2月28日起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
本次展览通过「打工人之魂」、「时代的肖像」、「一个人的脉动」三个板块呈现忻东旺的代表作及素描、速写作品等共计180余件。
其中,「打工人之魂」展出有记录、有叙事的50余幅个人肖像,同时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硕博研究生撰写读画短文。我们将通过上、中、下三篇,于线上呈现这些读画短文。
下篇
《海女》布面油彩 2012
忻东旺的《海女》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的劳动者的状态,画中的海女皮肤粗糙,嘴唇还有干裂的结痂,两颊的通红仿佛是长期泡在海水劳作时海水和海草对皮肤无情的烙印。
忻东旺在讲到形态的时候,他说“形”是形状,“态”即态势,由形状产生运动的趋势即“态”。画中的海女,她饱含沧桑的面孔中却有恬静安逸的适然之姿,微微倾斜的脑袋有着一种淡然的松弛感,仿佛她下一秒就会随着当下的动势微微身子后倾,笑得更加轻松通透。这凝聚在某一时刻的姿态,是本雅明所说的“独一无二”,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烙印着“灵韵”。
我们再关注忻东旺所描绘的海女形象,她是时间与空间的坚守者,是日复一日在流动的海域下的探索家,她的每个粗糙的毛孔像是“抹去重来”所叠加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在画家描绘时形成“一时”,这“一时”包含着曾在的积累和对将来的展望,是海下作业无数次海水侵蚀的岁月印记,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展望,画面中充斥着时间性的轮转与运作,其中富有感同身受的浓浓体恤和劳动者诗性的广阔图景。
陈佳佳
油画系2024级 博士研究生
《裸》布面油彩 2010
《裸》创作于忻东旺老师在清华任教期间的一个成熟阶段。该阶段作品中,画家削弱了形体的明暗对比,舍弃了过去大刀阔斧的硬朗块面和强烈的冷暖关系,转而运用微妙圆滑的过渡,凸显了固有色,利用色彩的局部冷暖关系暗示结构。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刻画对象减少了空间感,增强了肉体的质感和量感。画家在追求技术上深入写实的同时,或许为了效果的协调,减少了过去几何化、卡通化的形状,此画中人物比例和神态都较为客观自然,使得画作虽然构图平面化,视觉效果却有欧洲经典油画厚重的特点。另一方面,颜料的轻薄化和块面的隐匿使得边缘线的表现力凸显,且这种边缘线是直指对象的,有别于画家早期现代主义式的结构性线条,这种线化的特点为画家后期风格进一步转向埋下了伏笔。
忻东旺老师十分重视现场写生的作品感,这不仅体现在构图和绘画语言的鲜明,还常常体现在大量的细节中。细节的巧思、敏锐、现实主义以及人文关怀,是画家虽多次风格转向但始终不变的追求。例如,人物或是暧昧、不安的面部表情被重点刻画,与不太舒展的动作一同暗示出紧张、拘谨的心理状态;人物身体上的勒痕与无名指的戒指挑引我们对其身份、经历的联想。此画与画家许多其他人体画一样,有肖像化的倾向,区别于常见的形式主义的、景观化的、视觉化的学院派人体画,而是与画中人的身份、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样的价值取向与画家对象化、物质化的高超语言技巧形成了“合力”,带来了充沛的阅读空间。
于芦庄
油画系2023级 博士研究生
《雄心》布面油彩 2010
每位平凡人的内心深处均怀揣着非凡的抱负,正是这些个体的抱负汇聚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的坚强支撑与助力。忻东旺先生的《雄心》完成于2010年,那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在构图方面,画面中心的主角男士双手紧紧抱臂,昂首侧睨,柔顺的短发自然翘起,与版型正式却柔软不似西装那般平整的形态相呼应,使得整个人物不失文化气息与坚毅之情的同时散发出“平凡人”的自然氛围。同时,画面中主角突出,身体躯干与手臂的外轮廓呈现板正的方形,与人物的国字脸相照应,加强了整体画面的庄重大气质感,然而与此同时,人物躯干却也向左倾斜、头部向右微倾,形成微妙的平衡感以及“C形”灵动曲线。色彩方面,画面色调柔和高级,以灰度极高的冷色为主,却特意将人物的面部刻画为非常夺目的亮暖色,并辅以服饰本身强烈的黑白对比将观者的目光拉扯至画面中心部位,而视线一旦积聚于此,便会立刻发现中心部分人物面部的油画本体语言之浓烈,其偏薄且柔和的肤色突出点睛且厚重亮色,同时色彩层次之丰富、藏色技巧之娴熟令人感动,直逼观者灵魂深处。忻东旺先生笔下无论静物还是人物,从来都不止是画面中的那一位特定的角色,其画面中所蕴含的是对中国千千万万有血有肉之人的灵魂歌颂,是对真实生命的一笔又一笔深刻感知。
丁齐柔柔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2级 硕士研究生
《退休劳模》布面油彩 2007
《退休劳模》的画布上,老人身着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衣角虽打着补丁,却平整干净。他双手交叠放在腿上,手背上青筋凸起,老茧斑驳,这是岁月与劳作留下的勋章。他的面庞饱经沧桑,皱纹如沟壑纵横,黝黑的肤色诉说着往昔的风吹日晒。那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透着劳动者独有的坚毅与温和,眼神中还藏着对过去奋斗岁月的眷恋和自豪。
艺术家运用他独特的笔触,将油画颜料层层叠加,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来展现人物的皮肤质感、衣物的材质等。
画作的背景十分简洁,只有一片素色,它将观者的注意力毫无保留地聚焦在老人身上。忻东旺用细腻而富有质感的笔触,将老人的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粗糙的皮肤到衣物的纹理,都仿佛触手可及。
这幅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平凡劳动者的不凡。在社会发展的长河里,退休劳模这样的普通劳动者默默耕耘,用辛勤的汗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诠释着劳动的价值。
忻东旺以画笔为媒介,为这些平凡的英雄塑像,让他们的故事与精神得以留存。《退休劳模》不仅是一幅油画,更是对劳动者的深情礼赞,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劳动精神,砥砺前行 。
柯佳孜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还行》布面丙烯 2012
忻东旺的作品《还行》以其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技法,再现了人物形象及其内心独白。画面中的人物坐姿自然倾斜,从面部表情看,似乎正陷入某种沉思。模特手臂交叉,左手无名指有一串钥匙,肢体语言透露出人物的内心紧张感。忻东旺通过对面部轮廓的处理,抓住了人物的神态与精神世界的某种复杂状态。
这幅作品中,忻东旺的笔触采用了层次感极强的处理方式。面部轮廓并未通过简单的线条呈现,而是通过色块的叠加和渐变,让人物的脸庞既充满立体感,又不失温度。类似于丢勒画作中那种依势随形的笔触处理,不拘泥于直线与形态,而是通过更柔和的方式传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物的双手交叠,眼神稍显空洞,整幅画面充满了矛盾的张力,这种矛盾并不表现在极端的情感对比上,而是在人物形象和冷灰色背景空白的对比之中。画家巧妙地运用了将背景下半部分施以黑色填充,笔触潇洒写意,使得冷灰色调背景与模特皮肤的暖色彩之间构成冷暖对比,又让坐姿倾斜的模特在构图中不失平衡感。
整幅作品通过精细的技法和对细节的重视,展示了忻东旺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洞察力。他将“再现”与“表现”巧妙地结合,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使得作品既不失写实的精神,又能够在形式上给观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董浩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2级 硕士研究生
《目光》布面油彩 2013
《目光》是忻东旺先生于2013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男子散发着独特的气场,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他的故事。画面采用了较为经典的中心构图方式,人物居于画面正中央,形成视觉焦点。双臂交叉的姿态在画面中构建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还使人物的姿态显得更加庄重、沉稳,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视觉感受。人物的头部、肩部与双臂的线条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引导观者的视线集中于人物的面部和上半身,突出主体形象。
画中男子头顶稳稳戴着一顶黑色帽子,帽子与他的气质融为一体。墨镜遮住了他的双眼,仿佛一扇神秘的窗。墨镜之下,或许隐藏着无数未曾诉说的故事,等待被解读。色彩运用鲜明且具有强烈的对比。画中主体人物的蓝色外套十分醒目,高饱和度的蓝色与背景的灰白色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白色的拼接部分在蓝色外套上起到了提亮和分割色彩区域的作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黑色的帽子和墨镜则为画面增添了沉稳的色调,与蓝色形成冷暖对比,丰富了色彩层次。
忻东旺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将画中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处色彩、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深意,等待着观者去发掘与品味。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形象,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忻东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纷繁的世界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于驰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2022级 硕士研究生
《歌声》布面丙烯 2012
《歌声》是忻东旺于2012年创作的丙烯人物写生作品。《歌声》虽名为“歌声”,画中的人物却并非在歌唱,而是处于一种相对沉静的状态,这不禁令人思考这副画如何体现无形的歌声。
细腻而生动的人物神情刻画是忻东旺绘画的风格特点之一,画中左侧的女孩面朝右前方,眉毛上抬,睁大眼睛看向远方,露出整只左耳,似乎在仔细倾听着远方传来的歌声。她的嘴角微微上扬,神情专注,若有所思,或许是熟悉的歌声勾起了脑海中的某段回忆。由此可见忻东旺以有形描绘无形,与写生对象心灵的通感和绘画表达体现出的艺术高度。同时,作为忻东旺众多双人写生作品之一,对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巧妙安排在此幅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女孩皆穿牛仔裤,而衣服一艳丽一灰白;左侧女孩倚靠在右侧女孩上,人物位置产生主次,身体动态一松一紧;两个女孩眼睛看向相反方向,而手部牵着对方;人物神态左侧舒展明朗,右侧稍显拘谨诙谐,人物之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可见画家在写生中除了情感的直观表达外,还有对画面一丝不苟的推敲精神。
《歌声》朴实而细致地描绘了当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下的社会底层女性青年形象,调和中西绘画的传统展现时代精神,浓厚的色彩与写意的线条如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奏着青春的赞歌。
雷鸣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江湖——盟》布面油彩 2007
正如忻东旺在他的教学手稿中所写:“画家的责任是让沉默者发声”,这幅作品正是这种艺术信念的生动注脚。
《江湖——盟》(2007)是其新写实主义风格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这幅作品以粗粝而充满张力的笔触,刻画了底层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特质,既延续了艺术家一贯的现实主义立场,又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写实的框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哲思。
作品标题“江湖——盟”本身便充满象征意味。“江湖”指向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生存空间,而“盟”则暗含群体间的脆弱联结。画中的两个女孩紧紧拉着手,从友情的誓言跨越到人文与社会的契约,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群体既相互依存又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
该作延续了忻东旺对边缘群体的关注,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烙印。这种对“时代肖像”的捕捉,呼应了忻东旺的艺术主张:“艺术应直面现实,展现人们抗拒苦难的勇气”。与同时期玩世现实主义不同,他摒弃了戏谑与疏离,以饱含悲悯的笔触将底层人物的尊严升华为一种史诗性表达,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所评,这是“中国当下社会变迁的视觉档案”。
在该作中,人物的畸形化处理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变形手法强化了生存压力下的精神异化,这种“得意忘形”的创作理念,源自他对汉代陶俑、晋祠彩塑等民间艺术的吸收,使作品兼具传统美学意蕴与现代批判意识。
在技法层面,该作融合了写实主义的细腻与表现主义的激情。以厚重的油画颜料构建肌理,通过粗率而精准的笔触强化人物皮肤的质感与衣物的褶皱,例如画面中人物面部的沟壑与衣纹的流动感,既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炼,又赋予形象以雕塑般的永恒性。
色彩运用上,他采用冷暖对比强烈的色调——如暗沉背景中突兀的亮色块——既烘托出压抑的社会环境,又暗示了人物内心未被磨灭的生命力。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注入西方油画媒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表达路径。
忻东旺的创作始终扎根于对社会底层的观察,他曾说:“我画的是具体的人,有名有姓的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
张婉莹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融冬》布面油彩 2006
“一双布片鞋,身着暖白色羽绒服,看上去很暖和,但老贺说里面装的是鸡毛。我顿时为他打了个寒颤…比起老贺,老陈穿得暖和的多…但老陈的脸上却有散不尽的寒意…我本想捕捉些受城市影响较强地域农民的精神面貌,如期而至的却是这冬日的孤寂。”
——忻东旺创作笔记
《融冬》创作于2006年,画中两位模特手脚拘谨的一站一坐,左边的老贺手撑桌面,处于一种向后要靠不靠的状态、右边的手大拇指抠着食指、抿起的嘴角都传达着他此时的尴尬,右边的老陈乍一看好像是有点笑意,仔细一看却像有点礼貌性的提起嘴角,再看好像又是苦笑。他看上去暖和一点,但粉色的帽子与桃红的内搭、以及帽子双层叠加式的奇怪带法,又表现出其窘迫的状态。两人冻红冻紫的皮肤与手上的冻疮也在暗示着这个冬天的难撑,老贺甚至还穿着布鞋。场景之中东西很少,背景空空荡荡,背后的锅用的有点烂了,地上已经熄灭的几个烟头或许本来是这个空间里少有的温暖。忻老师强调写生,他认为艺术是人精神和意志的产物。画中两位表情细节生动,真实的表现出了两位寒冷中挣扎,期盼温暖的底层人物形象。
许诺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少时画友小戈》纸本铅笔 2011
《少时画友小戈》是忻东旺于 2011 年创作的一幅素描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作为一位专注于现实主义与社会观察的艺术家,忻东旺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他深厚的造型功底和对人物刻画的敏锐洞察。
这件作品以细腻的素描技法描绘了一位男子的肖像。忻东旺运用了多层次的刻画,通过精细的笔触与块面关系的推敲使画面呈现出高度的立体感和质感。面部的光影处理尤为考究,柔和的渐变过渡与局部的锐利刻画相结,合赋予人物一种真实且富有生命力的表现。
作品的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人物的头部微微倾斜,目光深邃,似乎陷入沉思,这种姿态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情感厚度,也展现了忻东旺在塑造人物心理状态上的非凡能力,背景的处理极为克制,仅以淡淡的明暗关系勾勒出空间的深度使主体更加突出。
在用笔上,忻东旺继承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了松动与精准的双重特质,局部的重压线条与轻柔的笔触交错形成一种自然的肌理效果。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朴素而生动的气质。
《少时画友小戈》不仅是一幅精湛的素描作品,更是忻东旺对生活与人物深刻洞察的体现。它不仅记录了某一瞬间的形象,更承载了画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情感表达。
包久原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守业》布面油彩 2012
《守业》在技法处理上展现了忻东旺对人物形象与背景关系的独特掌控,强调了人物的立体感与背景的简洁性。人物的形态通过厚重的笔触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服饰和面部细节上,忻东旺巧妙地运用了色块与明暗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具存在感,细节部分则展现出一定的精致感和质感,尤其是紫色内衬和黑色外衣的色彩过渡处理平滑自然,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背景上,忻东旺采用了平涂的手法,使得色彩过渡更为简洁,减少了对光影的过度渲染,体现出一种平衡感与简洁感,背景与人物的处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的立体感与背景的平涂效果相呼应,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画面右侧的荆棘植物的处理方式简洁有力,其硬朗的线条与平涂的背景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张力。
整体而言,忻东旺在作品中成功地把握了隐藏与显现之间的平衡,他没有过度装饰画面,而是通过厚重的笔触和简洁的背景,突出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精神表达,在这种简洁而有力的画面构建中,忻东旺展现了对形体与质感的精准把握,同时也传达了对画面情感深度的思考,使得作品在简约中充满了张力与生气。
包久原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戒》布面油彩 2012
《戒》是忻东旺于 2012 年创作的油画半身像,延续了他对《守业》和《少时画友小戈》中同一人物的深刻刻画,画中男子微微向右倾斜,右手点燃的香烟,仿佛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技法上,忻东旺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人物的立体感和质感,面部特征通过柔和的色彩过渡和精细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深邃眼神和内敛表情,背景处理简洁,避免了过多的装饰,突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
《戒》通过细腻的技法和象征性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忻东旺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深刻洞察,这幅作品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再现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
包久原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天津姐姐》布面油彩 2000
这幅作品在笔触与色彩运用上表现出极大的张力, 结合了人物的内心表达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画中的人物姿势端正,面容呈现出⼀种沉思的状态,但其空洞的眼神和略显僵硬的肢体语言,仿佛在诉说着,⼀种不安或困惑。
忻东旺在这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极具个性,粉色的毛衣,绿色的裙子和黄色的伞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黄色伞的亮丽色彩,它在画面中起到视觉聚焦的作用,伞的存在成为了画面中的重要元素,它与人物的表情,姿势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增强了情感的复杂性,背景的浅蓝色平静而简洁,使⼈物的情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衬托,这种背景的处理打破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界限,仿佛⼈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相互交织, 忻东旺通过这种色彩的使用,传达出人物内心的不安和孤独,使观者感受到对象的精神状态。
忻东旺在作品中打破了传统的写实⼿法,采取了更为表现的方式,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段来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技法的运⽤不仅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让人物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深刻,通过色彩和形体的变形,画家展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并将观者引入一种反思与共鸣的空间。这幅作品的色彩,笔触以及人物的情感表现,成功地塑造了⼀个复杂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忻东旺对人性和情感表达的独到理解。
黄雨菲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小女孩像》布面油彩 1999
忻东旺老师的作品每一张都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感觉总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但又谈不上来。
这张画围绕着缤纷的色调展开,铺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童真、童趣贯穿了整个画面主题。首先,大部人看这张画,会优先被画面中的裙子所吸引。拼接布料的裙子让人联想起百家被,是长辈给予孩提时候的我们的祝福。桃红色的花布牵着我们的眼球,沿着裙摆下一块的白底蓝横向纹路,关注到左边虎尾兰的花纹,艺术张力十足。双马尾撑起画面的构图,脸上的一点红晕,不止凸显了专属于小孩的粉面桃花,更和视觉中心的裙子相呼应,对比色的碰撞运用得融洽自如,平衡和谐不突兀。
其实画面中运用的主色调并不算多,但是多彩的色块让人着迷,瞬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蓝色的上衣、拼接的裙子、绿色的裤子,她像我们童年里的玩伴,似成相识却又记不起名字。这便是优秀艺术家的过人之处,通过一张画让我们得以窥得见或是她或是自己的童年,看见我们自己。这张作品像一部青春电影的落幕,为他后来更为简洁熟练的叙事手法做铺垫。苏派的影子在他的画笔下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独属于中国新时代的油画。真诚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忻东旺老师不仅仅是记录,而是用一张又一张的画,描绘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蔡欣怡
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肝胆者》布面油彩 2004
忻东旺的《肝胆者》以粗砺笔触与深沉色调,构建出极具精神张力的现实主义图景,延续了艺术家对底层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凝视。画面中,主体人物以近乎纪念碑式的姿态占据视觉中心,其面部肌理被厚重的油彩堆叠出沧桑质感,刀刻般的线条在颧骨与眉弓间游走,既强化了骨骼结构的坚实感,又暗示着岁月与苦难的凿痕。忻东旺摒弃了传统肖像画的细腻渲染,转而以“拙”求“真”——粗犷的笔触如砂石般摩擦画面,人物衣褶以阔笔横扫成形,褶皱间的留白与叠色形成呼吸般的节奏。
在色彩处理上,艺术家以赭褐、土黄与铅灰为主调,将人物嵌入一片混沌的背景中。背景并非单纯的虚空,而是通过刮刀拖拽与颜料堆积形成斑驳肌理,宛若被岁月侵蚀的墙面,与主体人物的沧桑面容形成同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物胸腔部位的暖橘色块,如熔岩般在冷调画面中迸发,暗喻“肝胆”所承载的热血与生命力。这种色彩冲突不仅打破了写实主义的单一叙事,更赋予作品形而上的精神象征,在“形”与“意”的平衡中展现出东方美学的当代转化。画面虽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强烈笔触,但人物双目微垂、双手交叠的姿势却透露出传统文人“内观自省”的气质。正如艺评家栗宪庭所言,忻东旺的创作是“将泥土的腥涩转化为精神的盐粒”。《肝胆者》不是对苦难的直白记录,也不是形式主义的技巧炫示,而是通过物质性的绘画语言,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图腾。画面中每一道龟裂的色层,都是时代记忆的考古切片,在粗粝中见证生命的韧性。
袁雨萱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3级 硕士研究生
《老段》布面油彩 2005
忻东旺在这幅《老段》作品中运用了有力的笔触,通过色彩的堆叠和涂抹来表现老段的形体和质感。这种笔触不仅赋予了画面一种生动的节奏感,也使得人物的肌肤和衣物看起来更加真实和立体。在色彩方面,忻东旺选择了较为沉稳的色调,如蓝色和绿色的搭配,这些颜色不仅突出了人物的肤色,也传达了一种沉稳和内敛的情感。
画者在人物表现上注重捕捉其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在这幅作品中,老段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透露出一种沉思和内敛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在构图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背景,使得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人物本身。这种构图方式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画面更加集中和有力。画者的艺术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追求对象的精神、形体与质感的表现,也在“装饰”与“再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
总的来说,《老段》这幅作品通过其独特的笔触、色彩运用和人物表现,展现了其深刻的艺术洞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一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艺术佳作。
张寒茹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远行的喇嘛》布面油彩 2011
在忻东旺的笔下,喇嘛的形象总是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他独自站立在画面之中,目光坚定而深邃。这幅名为《远行的喇嘛》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行走于世俗与信仰之间的精神独行者形象。
画家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喇嘛年轻的面容,那双深陷的眼睛仿佛蕴含着看透世事的智慧,却又透着些许疲惫。喇嘛的服饰色彩沉稳,与背景的色调形成和谐的对比,既突出了主体形象,又暗示了其精神世界的深邃。画面中,喇嘛的目视前方姿态尤为耐人寻味。仿佛是以一种从容而坚定的步伐在向前行,这种姿态暗示着信仰的坚定与修行的恒久,也折射出当代社会中精神信仰的困境。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忻东旺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社会底层人物的精神世界。
《远行的喇嘛》正是这种艺术关怀的集中体现。喇嘛形象的塑造,既是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礼赞,也是对当代社会精神困境的深刻思考。这幅作品提醒我们,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精神信仰的追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喇嘛的远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行走,更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是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李文君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4级 硕士研究生
编辑:于 果
责编:何佳敏
审核:邬大勇 封治国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