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icon

讲座&论坛




12月5日,“怀同样心愿者”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于中国美术学院南苑大会议室召开,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文献展在南苑展厅同步展出。作为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来自全国及海外近30位与会专家、学者、艺术家们围绕“吴大羽先生绘画艺术技艺与方法研究”、“吴大羽先生艺术理论和美育思想研究”两个主题深入探讨,以怀念先师,启迪当下。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分别由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封治国主持。




金一斌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一斌谈到,吴大羽先生曾被林文铮誉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被吴冠中誉为“杭州艺专的旗帜”,他的艺术涉及东西方艺术两个体系,触及左右,默默探索着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命题,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结合吴大羽先生的绘画作品、艺术评论、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研究他的艺术思想,非常有意义。


吴大羽先生是艺术革新的先锋,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的众师,将西方现代美术运动热潮带到中国,带到了国立艺术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作中,“如何极大地发挥油画理念的艺术感染力?如何将中国的写意观念与手法运用到油画中?”是先生一直关注的话题,吴冠中先生说“吴大羽的威望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色彩的绚丽,二是讲课的魅力”。吴大羽是至情至意的师者,我们最为熟知的“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都是出自吴大羽先生。他是善于点亮学生眼睛的恩师,强调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鼓励学生不纠结细节,打破常规,强调绘画感觉的重要性,强调个性,强调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手来表现自己的感觉,善于用启发式、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今天我们专门举行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和文献展以追思,先生当长歌,记忆到长远,祝学术活动圆满顺利。



第一场“吴大羽先生绘画艺术技艺与方法研究”

主持人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




许江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许江就吴大羽先生绘画的诗性和从艺的虔敬谈起,回忆第一次看到吴大羽先生作品的场景。那些作品像一扇扇小窗,窗里有鲜花,有雨意,有山岭,有图腾。以遒劲的用笔、以明亮的色彩,感受到一种艺术血脉的亲情。这次研讨会题为“怀同样心愿者”,确有一份同心愿的通灵击中人心。吴大羽先生的画,几乎都是一次完成。他善于留笔,将笔意留注笔痕之间。画面之上,既存物形,也不是很写实的一类,令人想到“解衣槃礡”的公案,说真画者,解衣槃礡。那真画者,宽衣放骸,因为他完全放松,绝不拘束。由此才能达到离形去智,绘画的真姿态。所谓离形,就是不受形滞,不受累于形。离形不是弃形,而是应物而不累于物。去智不是放弃理智,而是去执,去除执念。离形去智,就是神闲意定,从形的囿制中解脱出来,在冥冥之中把抓天机,把抓天地之间所遣送的消息。吴大羽先生正是这样一种状态,他以离形去智的高度闲散之间,达到凝神天机。吴先生的浑茫画面中,用笔遒劲有力。这种劲笔是他生命炼化的利器,也是他离形去执的法门。离形去执的纵怀放拓,生命周遭的磨砺与炼化,遒笔劲风的陶洗与跬积,放在许多艺者身上都有牵强和粉饰的成分,但放在吴大羽先生这里却恰如其分,名实相符。观他的一生,总觉得有两个世界,一是现世,在这个世界中他早年成名,却匆匆而过,淡泊名利,清贫生活。另一个是艺世,他似乎醉心于这个艺术的世界,在这世界里写诗、画画、谈艺术,与他的学生谈,与他自己谈。吴大羽先生是一座宝库,足以让今天的艺研者深耕研发。



邱瑞敏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邱瑞敏作题为《吴大羽精神永存》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吴大羽先生是中国油画界的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亦是一位超脱的学者,他的语言高深,且是一种语录式的表达。吴大羽先生也是艺术独行其道的勇士,先生曾说“创作发明才是人生的自由”“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这些都是先生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思考,展现了他超然通透的艺术境界。正如许江老师所说,他丰厚的学养体现在画面中,可谓是画如其人。吴大羽先生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艺术思想和精神内核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将超越时代和时间,于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永存。



周长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周长江以《为艺术的艺术——浅析吴大羽的艺术语言探索与表现》为主题,通过文献和画作两方面深入分析,认为吴大羽先生是汲取真经又取得正果的西方现代主义传播者,他推崇艺术的独立存在,强调精神创造的价值,是向中国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是号召中国画家摆脱拷贝式传承、建立独特艺术个性的一面旗帜。最后分享了吴大羽先生的一句语录:“文化就是创造的总称,美可以说是其中心,它包括创新和懿德。”



黄文中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黄文中以《飞光嚼采韵——论吴大羽油画艺术》为题,对吴大羽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归纳其艺术风格特征,并指出其在中国油画史中的地位,表示正如吴大羽先生的学生闵希文所言“羽师对这些早期作品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它们只是表现了眼目所感的东西,是视觉的产物,好的作品则是属于心灵的东西,要充满幻想和奥秘,对人生的冥想和彻悟。”用吴大羽先生自己的话讲,“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



焦小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焦小健分享了几点感受,一是“传承”,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文脉和特色,国立艺专是一个大家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脉和风气,我们要心有所承;二是“起点”,吴大羽的画总让人联想到“起点”二字,他的画风简约、刚健,具有先锋意识,这个起点是国立艺专的绘画群体对于现代艺术的集体的追求,吴先生的绘画既表现了他个人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抽象绘画的特点。纪念吴大羽先生要想到未来,如果把明天当做是远方的来声,我们要倾听的是一群人超前的声音。



章晓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章晓明谈到,吴大羽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饱受苦难,今天我们在国美建校95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其人其艺其思,通过持续性的研究以梳理一条清晰的脉络,继承吴大羽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传统,从而接续学院近百年的艺术学脉。让年轻的学生们、艺术家们了解先师,启发当下!



孙景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孙景刚表示,在了解前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偏离,每个时代的使命不同而导致了艺术取向达到的高度不同,这是时代的使命。吴大羽、徐悲鸿、林风眠等先辈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是他们的艺术创作却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对待艺术研究的虔诚,所达到的高度、所探索的深度令人感叹,从现实题材和主题性绘画方面来谈,中国早一批留学的画家在面向生活和反映民族生活状态的绘画中,并不是应邀创作,而真正认为艺术是武器;并非只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的回声。在当下现实主义绘画中,我们必须要继承国立艺专优秀的前辈们曾经开创的优秀传统。



井士剑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井士剑作题为《一种创造性的消失》主旨发言,认为吴大羽先生的绘画展现了一种“蓝调”,显露了一种冷峻、思考、内心的对峙,这种蓝调某种程度让人联想到克莱因、罗斯科。吴大羽先生的蓝调是一种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从他早期的“蓝调”作品可以看到笔触的抽象性,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展现了立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吴先生的艺术也是一种人性、一种“道”,他对艺术的追求不为艰难生活所改变,他对世界永恒的关怀也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如何走出泥泞之路、走向世界的一种解答。吴大羽先生永远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榜样。



何红舟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何红舟作题为《吴大羽油画之路的语言底色》主旨发言,表示国美油画的底色从国立艺专一直贯穿至今。在长久以来的教学和实践中,吴大羽先生始终强调“大体”的概念,在国美油画之路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对画面整体表现力的认同,这成为了国美油画发展路径中的重要底色。在画面中呈现出“大体”的意向,不仅是风格更是对艺术的理解,是吴大羽先生对“心”与“物”相融相生的追求和探索,其观察方式及表现方式潜在地融入了国美绘者的血液之中。第二,吴大羽先生的“新”与“心”。吴先生强调创新,他多次提到中国的文艺还需要一次革新,这也是学校成立之初林风眠所提“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主张的延续。先生也曾提到“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他对“新”与“心”有深刻理解,不论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而艺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艺术的人生使得他们的艺术更加丰满。



崔小冬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崔小冬表示,吴大羽先生是超越的典范,超越了中西方,是一位世界性的画家,早前看到过吴大羽的《色草》,令人难忘。他的艺术品质和质量无疑是世界级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却让人由衷地喜爱,吴大羽先生绘画中的直率、纯真和干净让人难以忘怀,他笔意的肯定、自信体现了他的心境和学养,他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坚持以绘画作诗,那种丰富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超越性,他作为艺术家所具备的纯真高洁的品质值得钦佩。



余旭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余旭红分享两点感悟。第一,此时此刻是中国美术学院学脉的种子在巴黎萌芽的一百周年。1923年冬日,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王代之等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留法青年,以洞穿百年的眼光,自发酝酿筹建于1924年1月27日成立的阿波罗学会(海外艺术运动社),筹办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的中国古代和现代美术展览会,并提出“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这一表述在1928年成为学校的办学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学校建校的一代创业先师不仅传授技艺,更是把中国艺术命运的思考放在了历史的大潮中。我们在吴大羽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回望初心,对我们的学生、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现场具有重要启发。


第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中一句核心的话是:“直会人生,直面自然,直抵人心”,这在1941年吴大羽先生写给赵无极夫妇的信中专门提及。赵无极的一生实践都跟这句话有关。直会人生。我们能够在纪念早夭儿子、复员杭州、纪念美琴、纪念母亲等作品中,感受到赵无极艺术中的悲欣交集。直面自然。学校创院之初主张写生,“风”的主题,是他直面自然的重要现场。直抵人心。吴大羽先生和吴冠中先生说过一句话:“书法行云流水,绘画有太多形的包袱,你追它不上”,要把绘画从形的束缚上挣脱,得以自由地挥发。吴大羽先生一生的艺术实践,无论其生活是低迷、困顿,还是悲悯,总是给我们直透人心的力量。我们要重新从先师眼光的洞察中得到启发。



邬大勇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


邬大勇谈到,绘画是坚定的独处和诚挚的劳作,吴大羽以心底的干净,自题“自落低微”四字,让人感慨。实质他是提醒自己莫要自落低微。人,应该在每一个时刻都确信自己确信的价值,这里面有种哀痛。吴大羽在1947年致信林风眠时,回忆当时和李金发、刘既漂、林文铮等人一同在巴黎发起霍普斯学会时的情境,他称当时的他们为“芳墩尼少年”,其中可以看到一种很高傲的心气,这种高心气正是国美人的精神气象。我们绝不“自落低微”,无畏潮流和世俗浮沉,坚信自己的艺术核心价值,这就是国美的精神。



第二场讲座“吴大羽先生艺术理论和美育思想研究”

主持人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封治国




李大均

势象艺术中心创始人、学术总监、收藏家


李大钧从吴大羽生平、其艺术出版工作情况、存世作品和手稿情况、现有研究文献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多方面做了清晰梳理,并与在座学者分享了部分珍贵史料。吴大羽先生为后世留下的丰富珍贵遗产,从中体现的是其心物合一、人天合一、道技合一以及意识流、科学流和道德流合一的艺术主张。李大钧期待未来能和中国美术学院继续合作,充分利用好吴大羽先生的艺术遗产,将其艺术精神弘扬光大。



菲利普·杰奎琳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菲利普·杰奎琳以《吴大羽,从巴黎路易·罗杰尔画室求学到与安德烈·克罗多共事于杭州》为主题,回顾了吴大羽先生在巴黎求学和在国立艺专工作的历程,并通过其在巴黎与路易·罗杰尔的交往和在中国与安德烈·克罗多共事的经历,以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吴大羽档案的揭示,展示了以吴大羽为代表的同时代艺术家在国外求学的具体细节、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历史。




李超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李超作题为《“看不见”的吴大羽——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上海之间”》的主旨发言。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详实的数据,以及早期珍惜文献的缺失、著录量和存世量的反差、前夜和高潮的疏离、国家记忆的复合、国际视野的拓展等多方面的论述,聚焦“看不见”的吴大羽,探讨了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发展历程,以及保护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文化战略意义。



刘淳

油画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刘淳作题为《中国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吴大羽》发言,他表示吴大羽先生是中国抽象绘画先驱、中国油画开放性人物、中国现代主义奠基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引领者和开创者。中国现代主义思想主要存在于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一批知识分子中间,他们从欧美留学归来,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如早年的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以及美术界的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庞薫琹、方干民等。在艺术领域,他们以维护艺术风格为原则,专注于人性的表达和审美创造。“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这句话是对林风眠、吴大羽一代先驱追溯现代主义艺术理想最好的实践,而中国美术学院则是成为整理中国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先锋和策源地。



王亚楠

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亚楠作题为《飞羽掠天——作为诗人的吴大羽》发言,她从诗歌、散文、绘画等多角度切入展开对吴大羽的艺术研究。她向大家展示了吴大羽先生的诗歌、散文、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让大家感受到了吴大羽先生中国文人的底色,所具备的古典文化修养,秉持的诗画合一的传统以及对东西方艺术的贯通。他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探索绘画形式上的中西融合,更偏重于艺术对于人精神层面的表达,将绘画作为载体,探索诗意、情绪,甚至历史、哲学与绘画的关联,同时兼顾中国传统的美学和西方绘画的现代性。



江梅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


江梅作题为《吴大羽对今天的艺术启示》发言,她表示吴大羽先生贯穿一生的艺术坚持和思考以及所形成的艺术结晶,在今天看来无比珍贵。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现代主义艺术血脉始终流淌,这条脉络时隐时现,但未曾中断。作为将西方现代绘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代艺术家代表,吴大羽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奠基人,他自觉地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方法、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哲学相融会贯通,发展出深具东方美学魅力、情感丰沛、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国现代绘画面貌,让当今从事现当代绘画创作的实践者在本土文化的艺术脉络中有来处可追,有先行者可记。



万木春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万木春从菲利普·杰奎琳先生早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巴黎国立美术高等学院的文章谈起,谈到中国美术学院早期引入的工作室制度,为后面写实绘画的继续存在埋下了好的伏笔。他认为,我们将吴大羽先生作为美院的先师,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进程上的一个人来讨论,但是吴大羽先生一生的际遇令研究者不能将他列入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画室来讨论,不能把他的艺术和一生剥离开来讨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果不是他后期的际遇,他的艺术会不会有灿烂的展开,还是因为他后期的际遇才爆发出如此灿烂的色彩。这不仅是艺术史的问题或者宏大叙事的问题,而是艺术到最后不是因为集体而感人的,艺术是因为属于个人的灵魂。我们去看吴大羽先生的画,是在照看自己的灵魂在后半生如何保持于不沉沦、保持善良、保持高尚。



金临

学者


金临表示,水中天老师曾在一场关于吴大羽先生的研讨会中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1949年至1950年代这个阶段的社会剧变,很多线索似乎断裂,但是在吴大羽先生身上,我们能看到很清晰的线索,再到后来的赵无极讲习班,在我看来,从美院的角度来讲,这两条线索实际上没有断。学校讲学脉,我认为吴大羽先生不只代表着个体,其呈现的是中国美术发展背后的波澜壮阔的运动,呈现出来是整体的中国油画的发展中一定存在着两条线索。



沈洪波

学者


沈洪波表达了对吴大羽先生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赞赏。他认为吴大羽先生对艺术有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学养和品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美学和哲学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更蕴含着精神层面的意义。画作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等理念,展现出一种超时代的特质。此外,他还强调了吴大羽先生在做人方面的品格,认为这些品质同样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吴大羽先生的油画作品可以被称为文人画,这是因为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顾碧原

学者


顾碧原作题为《吴大羽的艺道和师道》发言,吴大羽非常客观看待中西方,以创造为上、以创造为本,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决心来创作,所以他的作品既有立体主义的架构,又有表现主义的色彩,但是又有中国的写意和情感。在国立艺专期间,他的艺道和师道并行,教学相长。道之所在,心之所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有诗心、有文心,有深厚的历史意识,有文艺复兴的精神担当,他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艺术是一个真正生命的过程,所以为艺术教、为艺术学、为艺术生、为艺术活、为艺术战,这也是吴大羽的艺道与师道。



封治国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教授


封治国作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在生前大红大紫,死后却籍籍无名,很快被人们所遗忘。还有一类在生前光辉被遮掩,却在去世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显示出光芒和底色。吴大羽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的艺术、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不断地重新刷新我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品质,让我们今天如此隆重、满怀尊敬地纪念他,正如他生前的《飞羽掠天》诗中写道“飞羽掠天过影在,蓓蕊待发晴明枝”。吴大羽先生不仅是“飞羽过影”,他同样也说过“我是不会死的”。





吴大羽照片


书法63 《致吴冠中书》 23.7×19cm


吴大羽的作品作杂志封面


女孩坐像》 1934


花之舞》 81×60cm 布面油彩 1978


无题》96 53×39cm 约1980




源:中国美术学院

文字:刘   杨  林   扬  胡心云  胡清盈

责编:朱吉明

审核:邬大勇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