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系
油画系的前身为国立艺术院西画系,创立于1928年,1954年正式更名为油画系,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设立的高等油画教育机构。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美院油画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油画是具有重要支撑意义的核心专业之一。
创院之初,林风眠院长和吴大羽主任等一代中国早期油画艺术教育宗师,从艺术史和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入手,“从寻求艺术之原始”和“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来剖析、体察中西艺术,鲜明地提出了“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与学术主张,并由此形成兼融并蓄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在近百年的教育实践中,油画系产生了林风眠、吴大羽、关良、倪贻德、颜文樑、赵无极、朱德群、董希文、罗工柳、莫朴、黎冰鸿、苏天赐、吴冠中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著名艺术家及教育家,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系遵照党的文艺路线和教育方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出“现实主义的、中国民族的、中国革命的美术教育”,建立了具有“浙美”油画系特点的艺理并重、多元并举的教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油画艺术教育和创作的重要研究基地。这其中,肖峰、全山石等新中国第一代留苏艺术家为油画系的专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提升了油画系的办学水平,可谓功不可没。1960年,罗马尼亚油画家埃乌琴·博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到我校举办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史称“罗训班”,它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一道,为新中国的油画教育做出了影响深远、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重大突破,油画系在强调基础教学的同时,以“两端深入”的姿态,既重视对西方油画艺术传统的回溯与研究,也重视对现代艺术观念的探索和思考。强调绘画视觉活动的过程性研究,以对中国文化精神和当代艺术精神的研究为双翼,执守以写生为基本点的基础教学形式,继承中西融合的思想线索,建立了整体展开、层层叠进的教学方法论体系。1985年,赵无极重返母校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赵无极训练班”,油画系部分师生在赵无极的直接教学指导下,重新思考自我及当下艺术创作。同年,以油画系85届毕业创作所引发的“85运动”,书写了改革初期中国艺术运动的新篇章;10年后的1995年,油画系将“具象表现绘画”作为试点引入教学改革实践,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其影响至今不衰。
2004年11月,在许江院长的盛情邀请下,83岁高龄的赵无极先生再次返回母校并在油画系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凝神观视中,时光仿若回到往昔,赵无极浑然忘我的绘画状态、无拘无束的尽情挥洒,细致严谨的观物方式,又重现了当年“赵无极短训班”时的教学风采。
2015年,根据学校院系调整的统一部署,原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共同组成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目前,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实行“两段式”教学机制,一年级学生在造型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二年级至四年级在专业系课中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油画系根据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与学院的历史传承脉络,设立了四个工作室,分别为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涉及多元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以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较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根本目的。
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包括油画专业在内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被评为“A+”等级,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1年,打通连贯油画系四个工作室教学的“色彩——油画写生语言”,先后获评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经过多年的建设,油画系除招收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外,目前还招收“具象表现绘画”及“具象写实绘画”两个方向博士研究生。
油画系历任系主任有吴大羽、黎冰鸿、王德威、全山石、胡振宇、许江、章仁缘、杨参军、何红舟等著名艺术家。
现任系主任:封治国教授;副主任:赵军教授。
办学体系
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遵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义,秉承“视觉艺术东方学”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以“四通人才”(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总体培养目标,不断拓展国际化建设新格局,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专业绘画艺术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艺术事业的振兴而努力。
油画系以绘画艺术学院“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目标,持续优化工作室教学,多维度回应当代油画创作的新格局,努力建构以“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为依托的三环体系。同时,油画系着眼于专业融通与学科内涵深化,以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从现实主义精神深化、中国精神融合、具象表现绘画等诸多角度展开教学实践,培养既关注语言本体,又兼具国际视野,以探索油画艺术前沿发展的高点与亮点,持续引领大绘画背景下的油画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
教学思想
油画艺术是起源于欧洲的一门具有世界性影响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艺术门类。油画系教学高度重视全球境域中发展着的油画艺术传统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合,重视理论研究与油画技艺的磨砺,重视油画本体语言与艺术个性培养的融通。在“大绘画”的新格局下,当代油画教育应当兼具传统的厚度和思想的高度,油画教学的内涵及外延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养分。
基本框架
(1)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一年级学生在造型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学习,二年级经融通课后进入相应工作室,采取个人志愿与工作室选拔相结合的方式。
(2)油画系以四个工作室教学为总体格局,各工作室以自己的研究方向,贯彻各工作室的学术思想,根据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施教学,并结合课题建设形成特色课程,体现其教学面貌。
(3)油画系教学以四个工作室为框架,建立了多元追求的艺术学习格局。工作室教学以方法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为宗旨,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四通”人才。
教学机制与历史沿革一览表
油画系的前身是西画系,成立于1928年,首任主任吴大羽。在近百年不同时期教学机制的发展变革中,都是围绕着年级制与工作室制展开的。如表所示:
年 代 | 校 名 | 系科形式 | 教学形式 | 历任工作室导师 |
1928年 | 国立艺术院 | 西画系 | 年级制 | |
1944年 |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 西画科 | 画室制 | 林风眠、李超士、方干民、倪贻德等主持画室。 |
1950年 |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 绘画系 | 年级制 | |
1962年 | 浙江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画室制 | 方干民、倪贻德、黎冰鸿等主持画室。 |
1977年 | 浙江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年级制 | |
1981年 | 浙江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画室制 | 分三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主持人:王流秋;召集人:徐君萱。第二工作室主持人:莫朴;召集人:汪诚一。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黎冰鸿;召集人:全山石。 |
1984年 | 浙江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年级制 | |
2002年至2014年 | 中国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工作室制 | 分四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导师:章仁缘、翁诞宪、崔小冬、金阳平、邬大勇、常青、封治国。第二工作室导师:陈宜明、孙景刚、王羽天、常 青、何红舟、蒋梁。第三工作室导师:杨参军、章晓明、焦小健、赵军。第四工作室导师:井士剑、成南炎、何红舟、余旭鸿、李青。(按:工作室主持及教师组合有多次变动) |
2015年至今天 | 中国美术学院 | 油画系 | 工作室制 | 分四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导师:崔小冬、常青、邬大勇、封治国、尹骅。第二工作室导师:孙景刚、王羽天、何红舟、任志忠、来源、徐跋骋。第三工作室导师:杨参军、章晓明、焦小健、蒋梁、赵军、史怡然。第四工作室导师:井士剑、余旭鸿、郭健濂、金阳平、李青。(按:工作室主持及教师组合有多次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