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处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选择之中,
她们,是共同体。
同处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浓重底色与现代主义浪潮的交汇处,
她们,是共同体。
她们承接传统、活化与转换。
她们同时在场。
或直面当代、挑战实验;
或扎根本土、坚守继承。
她们,是共同体。
11月3日,“她们——艺术共同体:张自薿、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浙江画院、浙江美术馆支持举办。
开幕仪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此次展览学术主持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中国美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浙江省人大常委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毛雪非、高法根、宋建明、胡钟华,展览学术主持何红舟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孙晴义、胡振宇、徐芒耀、朱维明、邬继德、闵学林、陈之川、张远、佟燕、王羽天、张捷、崔小冬、方利民等;展览艺术家张自薿、李秀勤、陈海燕;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相关负责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分院的师生代表、艺术家家属等一百余人出席开幕仪式。展览策展人闵罕主持开幕式。
全山石、许江、金一斌、傅巧玲、何红舟共同
为“她们——艺术共同体”展览揭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致辞
封治国指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跨媒体是中国美院美术学学科的五个核心方向,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连同策展人闵罕老师,正好代表了我校美术学学科的基本专业布局。五位艺术家也代表了国美人引以为傲的名师矩阵,薪火相传,延绵不息,这是学科建设最为根本,也最为核心的人的因素。封治国围绕五位艺术家的创作谈到,张自薿老师在江南多年,始终孜孜不倦的把她生命中最有感触的西北记忆和生活诉诸于笔端,而今人书俱老,越画越自由、越画越趋向于语言的本体;杜曼华老师一直以一种极为恬静淡雅的心态从事工笔画花鸟创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杜曼华老师参与临摹永乐宫壁画的临摹,这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事件,也体现了五位艺术家的事业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紧密相联;作为吴茀之先生的弟子,章培筠老师澹泊深沉,低调朴实,从此次展出的大量白描花卉写生得以一窥其艺术生涯的整体面貌,亦传递出这一代艺术家共有的宁静致远、淡泊无为的创作心境;李秀勤老师试图以触感来揭示雕塑的另一种语言与语义,她通过盲文与社会学、人类学发生联系,其艺术触角几乎涉及所有的雕塑创作领域,彰显出一种不断生发、不断开拓、不断生长的当代创作思维;陈海燕老师则是一位具有诗性气质的寻梦者,她创作的一大批与梦境相关的作品,风格大气果敢,材料不拘一格,呈现了当代版画创作的崭新语境。五位艺术家的生命和艺术都与中国美术学院这所学校密切相关。在这些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生生不息的学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令人尊敬的崇高艺德和师德。"生生不息之谓易",祝愿中国美院的事业蓬勃发展,祝老教授们艺术常青。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盛天晔致辞
盛天晔回忆,本科第一堂花鸟白描课就是章培筠老师所教,今日看到章老师大部分课稿都由陆抑非先生题款,感到十分珍贵。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强调师生之间的受教习传统,使我们受到前辈们的滋养和浸润并能从师长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一股不停的向前走的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致辞
班陵生指出,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不乏女性艺术家的身影。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五位先生,便是这些身影的正片,典型的代表。在她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她们的精神体魄、自我觉悟、独立执守和心中有丘壑的精神气质。一切的风云际会,塑造她们乐观、坚韧,充满生命力意志的品质。她们直面时代境遇,把个人的生存感悟与生命体验融化于艺术创作,呈现出身心俱熟的艺术面貌,勾勒出中国美术学院女性艺术家群体在中国现代艺术历史进程中的形象与主题。五位先生同样是国美精神传承的共同体,一种自觉、觉人、觉世精神传承的共同体。
著名油画家、本次展览艺术家代表张自薿先生发言
张自薿先生说道:“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和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四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共同展出,感到无比激动与荣幸。这次展览不仅是我们五人的作品汇集,更是我们一同走过的艺术旅程的见证,是我们对艺术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展示。
展览的主题不只是‘她们’,更是我们的‘共同体’——我们在中国传统艺术浓重的底色与现代主义浪潮的交汇处相聚,成为共同体,又从大时代与大传统中走着各自的艺术人生。”
张自薿先生回顾了自己与艺术的缘分,以及一同展出的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四位艺术家每个人独特的艺术生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共同坚信,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艺术才会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虽然坚守在国油版雕不同的艺术领域,但都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艺术抒发内心,传递温暖和力量。因艺术而相聚,因共同的信念而前行,这便是我们的共同体的意义所在。”
本次展览汇集了五位艺术家的近两百件作品,共分为六个版块。展览的第一板块“她们-艺术共同体”的交织、共生与联结,以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时间轴为引子,集结了五位艺术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包括张自薿的《花灯迎春》、杜曼华的《南国小景》和《柳雀图》、章培筠的白描双钩、李秀勤的金属焊接雕塑、陈海燕在1986年集中创作的梦境记录。
策展团队邀请观众以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切口窥见她们特殊的命运和使命。以此为开端,展览在张自薿、陈海燕、章培筠、杜曼华、李秀勤五位艺术家各自的创作版块中展开。艺术家个体的生命时刻与线性的社会历史事件紧密地交织在一处。
张自薿、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这五位艺术家,以自身的理想志趣为引,以各自的艺术媒介为本,展现出或平行或交错的生活轨迹、或柔韧或激越的生命历程。她们超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分断,与个体的生命经验相融合,从艺术家的上手经验出发,以作品提炼出对艺术身心俱足的理解,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坚守与弘扬中国艺术的理想和风骨。
张自薿自1955年到陕西群众艺术馆工作至今,陕北的民间活动、陕北人民质朴的生产生活吸引并滋养着她的创作。从此次展出的“农民写生”系列、“秦川社火”系列中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在《南泥湾》、《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这类社会主义历史性题材的创作中,张自薿在生动描绘宏大历史场面的同时也精准刻画出了个体的精神情态。她以技艺还原具体的人物形象,以心力塑造生动的人物灵魂。
张自薿先生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张自薿 《吹鼓手》 油画 60×50cm 1985
张自薿 《新窑》 油画 160×150cm 1985
杜曼华循古绘今,以简洁描静谧、以淡色设生趣。作品营造的春风、夏梦、秋韵、雪霁气氛奇幻迥异且清丽多姿,融溶出天地风云中的新气象,造化出草木精神里的新世界。
杜曼华先生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杜曼华《小憩》设色 70×70cm 时间不详
杜曼华《月季竹子》设色 52×93cm 1964
杜曼华 《南国小景》 设色 90×90cm 时间不详
章培筠极重中国书画传统根脉,她安静平和、清远含蓄、人淡如菊。她专注于临摹宋画,研究工笔花鸟的技法、用笔和上色方式。她拥有对于书画传统的清澈的信仰,息徒兰圃,以寂静的时刻冲破甚嚣尘上的俗世。她以线描夺造化而移精神,骨法用笔,心手相生,兼具宋人花鸟的精密不苟与精微传神,这也归功于她日复一日面对自然孜孜不倦的观察写生与创造转化。
章培筠先生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章培筠《冰盘托月》 白描 40.8×28cm 1974
章培筠《紫荆》 白描 38.8×27cm 时间不详
章培筠《芙蓉燕尾鸟》设色50×38.5cm 时间不详
李秀勤自1991年回国后便开始探索实践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启了寻找自我艺术之魂的旅程。此次展出的《触觉·凹凸》系列、《再触像》系列、《化蝶——拓一部推拿学》系列等,印证了她与盲人盲文的连结、致力于拓展雕塑中的触觉感知、赋予触觉以形象。由此我们可以体味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深刻认识、其艺术中的精神感知与生命中的俯仰感怀。
李秀勤先生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李秀勤《触觉·凹凸系列》汉白玉、铸铁雕塑 1993
李秀勤《原生与齿轮》金属焊接雕塑 1986
陈海燕以她的创作“梦”系列为快速消逝的生命经历作了永久记录,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为如梦似幻的另外一个自我所做的绚丽自白。在主题性创作为主流的年代,在漫长的一个个白昼与夜晚,她将具有现实批判性的黑白木刻语言置换为个体心智之路的独白。展览中呈现的大尺幅以“梦”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用毛笔勾勒形体,用刻刀自我剖析。纵横磊落、飒飒作响的油墨印、刻刀痕、金石味吐露了艺术家作为一个精神冒险家的真实身份。
陈海燕先生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陈海燕《梦:抱月亮》木刻 60×60cm 1986
陈海燕《梦:鸡变小汽车》木刻 19×13cm 1986
陈海燕《梦:高跟鞋》木刻 21×29cm 1986
这五位艺术家除了作为艺术生活上的同行者,她们还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数十年并对学科专业有所贡献的授业师。杜曼华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章培筠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张自薿1981年调入浙美、陈海燕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李秀勤与迈克·莱恩斯于1993年一同开设全国首个金属焊接雕塑课程。经过八十年代的激荡和洗礼,她们在学科专业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继承学院“传统出新”的学术理念与“多元互动”的学术格局。
“大时代、大传统与个体创作的融合”为主题的“她们——艺术共同体:张自薿、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作品展”研讨会在开幕当天举行。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何红舟主持研讨会并致辞。
研讨会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
展览策展人闵罕导览
学术主持
许 江 何红舟
策展人
闵 罕
艺术家
张自薿、杜曼华、章培筠、李秀勤、陈海燕
(按出生先后排序)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委员会、
浙江画院、浙江美术馆
执行策展
吕一诺 李 想 樊金琪
行政统筹
朱吉明 何俏娜 泮丽娜 杜 昕
牛晓琪 张佳乐 刘志书 潘 洋
影像制作
吕艺杰 潘祎靓
展期
2024年11月3日-11月30日
地址
杭州市全山石艺术中心展览馆1/2/3号展厅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