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23年12月6日——12月17日
展览地点:象山艺术公社E3
学术主持:井士剑
项目总监:邬大勇
项目策划:余旭鸿 何见平 郭健濂 李青 金阳平
策展人: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 何健
行政统筹:何佳敏 朱吉明 沈蓓 潘洋 金新颖 林扬
统筹执行:周小力 袁雨萱 江心怡 谷金 刘童 顾亲 孙泽秋 谭如霏 鲍白惠 胡帅
参展艺术家
谭如霏 伍子婳 叶磊杰 刘伊琳 李宇心 郑煊宁 王康 靳志浩 龚佳盈 李轶 张靖敏 林子杰 刘童 常婉滢 江心怡 魏平馨 郭荣煊 卢佳鑫 Ariana Herceg 谷金 陈俣宏 周小力 童弈天 袁雨萱 郑轶川 Nikita Sukhov 吴嘉俊 王成艳 郑雯雯 李欣妤 朱曦 俞欣林 石晶 韩伟良 王熠 胡帅
展览前言
“我是另一个我。”——阿图尔·兰波
尝试给自己画一幅肖像
自画像可以说是一个内省的过程。第一次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人都会多少感到震惊。就像一个自恋的人,由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馈太少,所以他注定要一次又一次地观察自己。自此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镜子就像一个介质,通过别人将自己外在的形象反射给自己。艺术家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画自画像,因为他们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我的外表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艺术家的自画像总是对真实的追求,发掘自我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关于自我的美化。
展览开幕
策展人 Heinz-Norbert Jocks
Norbert
特别感谢绘画艺术学院的邀请,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希望大家能在此期间有所收获,我感觉这次杭州的经历是永远难忘的,再次感谢绘画艺术学院的邀请。感谢何健老师,我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没有他作为桥梁,一切也不会进展地这么顺利。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教授、博导
井士剑
首先感谢Norbert教授、何健老师对本次工作坊巨大的投入,感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教授的大力支持,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出这样的展览是非常棒的事情。绘画艺术学院成立这么多年来,有了新的领导班子,有邬院长、周书记、郭副院长、王超等老师,我们传统学科从未有过这样一种新生的力量,有这样视野开阔的领导班子,我感到特别的欣慰。虽然我退休了,但我对中国美术学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非常期待。希望大家能够以这样的传统作为未来的指向。我特意让二年级学生也参加了本次开幕式,因为这也是你们进入第四工作室的第一堂课,看看绘院是如何工作的,绘院的领导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看看国际视野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们要关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艺术和社会是如何在国际经济形势下发展的!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授、博导
邬大勇
我首先要感谢井老师把Norbert教授介绍给绘画艺术学院,并且开设了这个课程。也要感谢Norbert老师这两个礼拜对同学们尽心尽力的教授,他本人是国际上的一位比较高层级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他的授课,让我们了解今天国际上某种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思路。
我觉得每位同学都是要通过这个课程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绘画主题,甚至是母题。当然也可能现在并未完全找着。我们从周边的艺术家可以看出绘画主题对艺术家的意义,比如许院长的葵、井老师的罂粟花、郭老师的窗,李青老师的互毁而同一的像,其实这就是他们各自的主题。对于艺术家,你怎么找到自己的主题,让自身的艺术生命圆满,这是一个核心,是让你成为艺术家的一个根本的东西。
井老师是我和郭老师、李老师的老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设置国际工作坊课程,记得我们大三的时候,井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参加过法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德布雷的巨幅油画创作,那是一幅接近整个篮球场一样大的画。我今天回想起当时的接触,当你和不同层级的国际艺术家、或者说和从另一个外围世界的画家、策展人有接触以后,个人艺术创作的思路可能在当时未必清晰,但是多年以后,才会意识到这种交流,可能是影响你艺术生命的事情。
所以各位同学应该要重视这一次授课的收获,我看了整个汇报展览,作品的质量可以反映每个同学的状态。我能看出的是,同学们都很想表达,都很想画有关自己的状态与面容,其中能看出一种表达的冲动和艺术状态。我想其实这也是这次工作坊根本的目的,激发对绘画的更大的热情,寻找自我绘画表达的初心。所以再次感谢井老师和Norbert老师,感谢两位老师对绘画艺术学院同学们这两周的授课。
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艳
首先要感谢Norbert教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课程,也感谢井老师邀请Norbert教授过来给我们授课。给我们打开了平时教学以外的视窗,我们学校一直强调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视野。我刚才也看了展览,看到同学们有着同样的追求,是一种艺术理想的追求,但是作品都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通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同学有不一样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表现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个课程我们找到了一个绘画中自我表达的路径。我觉得这样一个展示空间也非常好,在课程当中就能够呈现自己的作品,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们绘画学院的一个力量。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来我们学校来调研,当时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谈到了绘画的力量。我们都知道,恩格斯曾经对许布纳尔创作的油画《西里西亚的织工》作了高度评价:“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可见,绘画/艺术对整个社会意识的引导和塑造是具有强有力的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到了今天,我们怎么样坚守绘画、绘画何为,今天的绘画怎样来释放它的能量,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去探寻的一个课题。这也是井老师和Norbert开设这个工作坊对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启发。
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教授
郭健濂
首先感谢绘画艺术学院邬院长、周书记对国际工作坊的大力支持。这次国际工坊的学员来自绘院四个系不同专业和工作室的同学,可以说是绘画艺术学院全体参与的工作坊。感谢Norbert教授和何健老师两个多礼拜给大家带来很有启发性的课程,对于同学来说,这种形式的课程是很难得的。
从本科到研究生,大家一般临近毕业创作时才会深入思考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Norbert教授通过本次课程以自画像的形式,与每位同学深入探讨和交流,启发大家自我发问,寻找自我的主题。我想这是一个起点,希望同学们接下来能够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发问,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李青
感谢Norbert教授、何健老师、井老师、绘画学院的几位领导,参与这次国际工作坊最多的是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学生,我在这里代表四工学生表示一下衷心的感谢。刚才邬院长提到,我们上学的时候,国际交流是一个传统,包括在我上学的时候,有汉堡艺术学院的教授来授课,绘画学院一直进行着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一代代绘院学生都从这种教学方式中获得了充足的营养、广阔的视野。这次Norbert教授的主题也特别好,为同学们创作开启一种新思路——如何把创作放到日常工作当中,如何用绘画这种媒介来面对自己,面对周围的世界。
展览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
教师合影
参展艺术家合影
课程介绍
本次工作坊围绕一个主题——“为什么要作画?”展开。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笔可能只是基于绘画的有趣、富有美感或充满视觉张力,而忘了反思,在那么多可选择的事物中,为何偏偏选择此作为画面的主体?其实,绘画是一种尝试,让我们去表达内心、理解自我,重新认识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抑或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的问题。 一个画面的建立远不止是对现实的描摹。更重要的是“澄清”一些问题:哪些是属于我的主题?如何去发现它们?怎样将人生经历进行有效的表达?自画像可以作为一种途径吗?
本次国际工坊课程是关于绘画问题的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画画?通常你开始绘画的理由是因为你觉得有意思、好看、特别,或者因为莫名其妙的东西吸引了你的眼球,而并没有问自己在那么多可选择的事物里,为何偏偏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绘画主题。
来自内心对绘画的驱动力往往也是试图理解自己的某种尝试,认识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抑或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状况。一个画面的建立远不止是对现实的描摹,重要的是要“澄清”一些问题。哪些可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主题?怎样才能找到它们?怎样把自己的经历与这些主题联系起来,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被转译的?这些对绘画的追问将会通过此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习,并针对学生个人创作作品进行交流和评析。最终以自画像的创作形式作为自我发问的途径,形成一个展览,同时邀请同学们参与策展和布展,以绘画艺术与策展实践共同来回应本次工作坊的主题。
具象绘画远不止是色彩和形式的堆砌,挖掘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才是绘画的意义所在。
课程安排
11月20日
画自画像意味着什么?
11月21日-11月23日
如何解释一幅画
11月24日-12月4日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主题并转化为作品
12月5日-12月6日
作品汇报布展呈现
授课现场
主讲介绍
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
(Heinz-Norbert Jocks)
曾在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杜塞尔多夫)、穆特修斯美术学院(基尔)、应用科学大学摄影专业(杜塞尔多夫)和 HFG(卡尔斯鲁厄)、天津美术学院、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中国艺术领域的自由展览策展人和作家。
曾在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学习德语语言文学、哲学和历史。发表过许多论文和著作,包括"Archaeology of Travel. A Different Look at Günther Uecker." (1997)。
“The Collective Eye”团体的发起人之一。
2017年,在杜塞尔多夫(德国)Setareh画廊策划了 "当狗嘴吐不出象牙"--艺术家童昆鸟的首次个展。
2018年,在杜塞尔多夫的Kunsthalle和NRW-Forum两家博物馆同时策划了首次刘小东回顾展。同年,他在塞塔雷画廊策划了杨诘苍的回顾展。
2023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策划了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展 《从门槛到门槛》。
2010年,与塞巴斯蒂安-阿隆索(Sebastian Alonso)、马丁-克拉克西翁(Martin Craciun)和多米尼克-卢西恩-加劳德尔(Dominique Lucien Garaudel)一起,在蒙得维的亚创立了 "The Collective Eye”团体,该团体旨在通过展览、研讨会和一系列谈话书籍促进“集体实践”的讨论。
2012年,该团体在蒙得维的亚中心举办了 " THE COLLECTIVE EYE insearch of other subjectivity "展览。
2014 年,与 Lucien Garaudel、Luis Nuo 和 Zandie Brockett 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举办了 "文化差异下的群体主体性及其美学 "国际研讨会,其中来自来自中国、欧洲、南北美洲的哲学家、策展人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学生课程心得
在此次以寻找自我的主题创作自画像的过程中,绘画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方式。通过自画像,我感受到艺术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媒介。画布成为了一个心灵的反射面。这幅自画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我与自己对话的纪录,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的具象呈现,是自我寻找的一部分。
------郑雯雯 油画大三
这个课程让我难得地被动向内挖掘,让我们不会盲目地只将创作停留在视觉上,画面上。平时做创作的时候,对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自己的表达意图,亦或是潜意识的创作动机,并不会很清楚,自己的思维脉络也不会特别清晰。让我知道了原来艺术家的个人IP不止有绘画语言,个人的经历、个人的思考、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成为IP的,而且这种IP更加真实。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的炫技,找缺口的缺口来钻入其中,而是从自我出发,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郑轶川 油画大三
通过Norbert这段时间的课程,让我透过各种视角更多地向内视察自己——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
------陈俣宏 油画研一
很开心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好的老师,第一次接触这种循序渐进引导自我觉醒的授课方式,对我帮助很大,感谢 Norbert。
------王康 壁画研二
Norbert比起常规意义上的老师,更像一位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朋友。“自画像”的命题在追问自我内心的同时也更深刻了我对外部世界的思考。
------石晶 油画大三
Norbert老师使我相信,自己的主体性,个体的希冀,是能被容纳且有意义并且值得被表达的。
------伍子婳 壁画研二
非常感谢Norbert老师从策展的角度让我对自己作品的未完成和失败有了新的理解视角。此次课程短暂,期待未来能与Nobert老师和何健老师再见。
------李轶 油画研一
文案:刘 童 袁雨萱 顾 亲 周小力 胡 帅
编辑:胡 帅 江心怡 于 果
摄影:谭如霏 孙泽秋 刘 童 袁雨萱 胡 帅 鲍白惠
责编:朱吉明 金新颖
终审:邬大勇 郭健濂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