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icon

展览

2025年3月7日下午3时,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与宁波纳得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远乡之视”陈宜明小幅油画作品展在宁波纳得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展出陈宜明先生近年来创作的百幅小幅油画作品,呈现出其近几年在异国他乡新的绘画探索成果。


出席开幕式的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嘉宾: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翁诞宪、章晓明、孙景刚、何红舟、崔小冬,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周艳,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赵军、来源。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名家:中国油画学会前副主席兼秘书长、终身学术委员张祖英,江苏省油画学会名誉主席、原江苏画刊主编李建国,江苏省油画学会会长陈世宁,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锐,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和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立平,重庆市油画学会会长翁凯旋,贵州油画学会会长赵竹,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耿翊,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会长张新权,四川省油画学会副会长张昌贵,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黄菁,广西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诚,无锡市美协副主席唐满生,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秘书长黄胜,湖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曲湘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生琦,以及艺术家包泽伟、郭仁海、郭凯、亚丽、李学峰、吕勤智、宋红等。来自宁波本地的嘉宾: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陈瑜,鄞州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应林辉,鄞州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陆雁,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原副主席韩培生,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孙佩梁,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林绍灵,宁波美术馆副馆长魏惠东,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陈琦,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邬国宝,宁波市女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桂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副馆长宋新新,宁波华茂美术馆副馆长陈莉。以及陈宜明的艺术家朋友、油画系师生、社会各界朋友。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发言


尊敬的陈宜明老师,各位同仁嘉宾,大家好:


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首先,祝贺我们的导师陈宜明先生个展成功举办。1996年,我和邬大勇,郭健濂等同学入学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陈老师是我们的导师。陈宜明老师、翁诞宪老师也是我们3人的硕士导师,在这7年的学习中,陈老师帮助我们系好艺术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带领我们追问绘画的本质问题,明晰自己的艺术方向,培养我们成长。早在此前,作为一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陈老师就以油画《我们这代人》和连环画《枫》蜚声中国画坛,这些作品可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作品,家喻户晓。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油画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其意义远超乎一个画种的引入。油画进入中国,其所担当者甚重。它的使命,不只是艺术之变革,更重要的是,通过油画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创建东方现代艺术之新面貌,借以改造民族心性,塑造现代社会的新国民。同时,随着油画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整套美术教育系统。可以说,中国油画的发韧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正是第一代油画家们,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美术学校,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内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在建院之初,就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而以林风眠、吴大羽为首的国美第一代油画家们,正是这一思想的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们以现代之美术教育创造时代艺术,以创作情感唤醒大众,以艺术精神启蒙社会、再造民族精神。九十多年过去了,国美油画传承有序,一代代国美油画家们成长起来。在国美不同时代的油画家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品质:难以磨灭的理想主义、浓厚的拯救意识、浪漫的诗性气息、与历史同行的铿锵激情。陈老师无疑是身兼这四种品质的国美人代表。这四种品质催促着他在个人洞察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锻造出独属于他的艺术气象。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重新发掘深化了传统意识,伴随着大胆创新的勇气与直面艺术本体的实验精神,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逐渐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他们以开放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共同打造出一个多元并举的探索现场。陈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份子,其创作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审美和油画本体语言的双向求索。

近年来,陈老师日复一日的、面对家边的同一座无名山,不断地反复写生,一画就画了5-6年,数以百计的同一座山的肖像,这是他在异乡的视觉凝视和心灵追问。《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可以说,学以为己,是陈老师最根本的坚持。绘画是“为已之学”,教育却是“成人之道”,陈老师既是名家,又是名师。陈老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对学生一片赤诚,一心大爱。退休后,深居简出,甘于寂寞,看起来平淡朴素,内心却无比丰富。荆浩《笔法记》中 说“画者,画也”,用今天的语言讲——画画就是绘画本身,艺术就是为己之学。这正是陈老师的毕生坚持。

祝陈老师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谢谢大家!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发言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上次见陈老师,是23年5月16日在杭州赛丽美术馆,在陈老师《山还是那座山》的展览上,当时我是主持人也是策展人,何老师是学术主持,之后陈老师又赴美国,如今过去快两年,陈老师又携诸多新作品,在此办展,在纳得美术馆办展,所以,首先祝贺陈老师展览成功。

在场的,我与老余、郭建濂都是陈老师的学生,从本科到硕士,我们96年入学油画系、97年开始陈老师和崔小冬、井士剑两位老师一起搭班带我们班到毕业,2000年开始我们三人一起考上油画研究生,导师正是陈老师和翁诞宪老师,所以每次见到陈老师,都让我想到我们的学生时代,1996年至2003年,也正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许多重要学术与建制形成并确立的时段,比如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研究、阿里卡、森山方、莫兰迪、洛佩兹、佛洛依德等艺术家的新具象绘画更深入的进入学院视野,油画系导师制乃至四个方向的工作室制,都开始并实践于那个时段,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一般,一个人的艺术价值观总成熟在一个固定的时段中,我想正是这段时间,形成了我们的某些知识结构,而我们其实所见证的陈老师这近30年的艺术追求似乎也正从这段时间开始,并不断延续、探索、蜕变和转化。许多在场的老师,都记得这个时代、也和陈老师一样执着其中。

陈老师的绘画,作为学生,我们其实较难言说,因为我们都深受其影响,不容易保持客观理性,我记得本科毕业创作,老余受陈老师感召去乡下山里画大风景写生,被晒得通红,郭建濂画库索夫、奥尔巴赫式的花市,所以,去年年末,陈老师约我与郭建濂为他的画写点什么,我以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对于陈老师的绘画的个人感受,我在文章里已经重点表述,如果说我的文字基于情感,郭建濂笔下陈老师的绘画学理则更加透彻,刚才余院长的发言也含有极佳的阐释与分析,还有王文杰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真实亲切跨越时空。

在此我不过多赘述,这个展览上陈老师的绘画,是陈老师退休后赴美国的绘画实践,延续着他的绘画追求,我看到是1996年到2003年这个时期,国美油画精神内核的一种延续,这种内核从96年,陈老师绘画楼顶系列开始。我冒昧归纳了三点,第一陈老师绘画透出很强的画家气质,那种以画家身份自重,认为绘画是有为之学、至高志业的不可动摇的心气。虽然我们常看到陈老师一边画一边自嘲叹气,但无法掩盖这种心气。第二陈老师绘画本质上有很强的学院气息,一种对美术史与画家观看方式的自觉关照,并始终以此为坐标。不相信无中生有是学院本色,正如崔老师前几天和我讨论绘画时说,学院教育,让我们在画的过程里,会想到伦勃朗也会想到毕加索,并总有比拟之心,在绘画上有更多艺术追求上的担负。第三是陈老师是一个坚决的绘画主义者,我想不出更合适的词,就是人生只能绘画,而绘画则更注重形、色、结构的锤炼和格调,痴迷于纯粹的绘画本体语言探索,面对简单视像的日复一日,想重新结实今天这个时代被不断冲击日益涣散的绘画本体。

而这些,其实正是国美价值的源头,我想,重新审度这种价值、让这些历史沿革中的沉淀,成为新一代国美油画人的肩负,是陈老师的执念,陈老师绘画中浮现的我之信仰、我之热爱、我之认知是这个学校传承有序、脉络分明的价值凝练,今天也一直在那里时隐时现,陈老师的绘画,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它。

我就简单谈以上这些感想,最后感谢纳得美术馆长期以来的支持,最后再次祝陈老师展览成功,祝陈老师及各位老师同学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上下滑动查看原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景刚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景刚谈到,陈宜明是一个好老师,师品高,桃李满天下。教过的很多学生在国美不同的岗位上肩负起学校的重任,有的成为了国内外各领域非常有名的画家。今天有很多毕业已久的学生远道而来,这证明陈宜明作为老师的师品值得赞叹。

陈宜明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早年的连环画作品《枫》,油画作品《我们这代人》给了人们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穷其一生都在追问,不断学习。

陈宜明老师初入美院时,他觉得自己没有受过学院的教育,要补好学院这门课,所以他像学生一样,每天拿着速写本油画布和学生们一起画画。他留下来的那些课堂习作至今可以成为油画系写实绘画的教学范本。他在绘画面前永远是谦虚的学生的姿态,回首陈宜明几十年的绘画历程中,他学习过很多画家。在学习过程中又能将画家的长处和自己的优点结合。对绘画有着超出常人的热爱,不安于现状。在国内画家生活的安逸之时,他突然萌生了出国的想法,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他守着历史上敬仰的艺术前辈满心惭愧,远离了商业的纷纷扰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创作。不被金钱名利迷惑,不被惯性迷惑,陈宜明是真正纯粹的画家。


纳得美术馆馆长包佩君发言


纳得美术馆馆长包佩君女士谈到,纳得美术馆自成立而来,一直坚持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美化心灵。更是搭建起学院艺术与大众审美的桥梁,助力宁波文艺事业的繁荣。

陈宜明日复一日的推窗,远眺那座山,用笔触抚摸着那座山,他是真正的将艺术融入生活的大师。把日常的生活点滴作为素材,并且乐在其中,他是采菊东篱,悠见南山的高人。把内心的平和化为画面的静谧与闪光,这是他赴美生活的点滴记录。陈宜明老师的绘画作品是在书写他的个人内涵,他是一个艺术修养和心灵相融合的艺术家。昨天全山石老师专程来看陈老师的展览,说在陈宜明的画中可以看到油画的本体语言,这是全老师对陈老师作品最大的认可。在这样一个初春诈寒的午后,显得格外的有温度。


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终身学术委员张祖英发言


中国油画学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终身学术委员张祖英谈到,他与陈宜明都是上海人,也是四十年的老朋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宜明创作的一系列反映知青生活的优秀作品,就闻名全国。

如连环画《伤痕》、《枫》,油画作品《我们这代人》、《青春记忆》等作品,以深刻的精神表达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得到了艺术界的重视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这些作品是他在60年代文革中,从上海走到遥远的北大荒 ,在冰天雪地中艰苦劳动,在生活的海洋中经受灵魂的洗礼,他以人生的洗涤来思考生命的本质,塑造出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动人形象来展示出对人生的思考。正是他独具心灵的创造为这个时代画下了中国特色的知青一代,深刻而沉重的经历和精神记忆,具有珍贵的历史及文化价值而载入中国油画的史册。

张祖英强调,他钦佩陈宜明这些作品所取得的成果,不但展示了陈宜明作为艺术家的天赋,也感知到对艺术的热爱是陈宜明成功的最大动力,是他值得尊敬和可以推心置腹的艺术诤友。


陈宜明老师致答谢词


展览的主角,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陈宜明老师首先对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和宁波纳得美术馆表示感谢,并对前来参加展览开幕的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及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表达了感谢。他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善言辞,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了几十年,与同辈晚辈共事良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陈宜明老师同时感慨自己与宁波十分有缘分,因为自己的妻母是宁波人,从小吃宁波菜,听得懂宁波话,对宁波十分的有感情。最后,陈宜明老师向自己的爱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对他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执笔创作。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发言


作为陈宜明的学生,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指出:“远乡之视”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陈宜明老师身处异国他乡每日与其周遭景物的写生对话,这种写生一开始是无奈之举,写生行为本身其实是陈老师与异乡和解的路径。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远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坐标,它是一种跨越地理与心灵边界的视觉观照。远乡的状态更容易有一种文化身份的思虑,“远乡之视”不仅是对他乡景象的描绘,更是对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精神归属的深度探寻。陈宜明老师把远乡的山川景物、家居物事视为自身心灵的映照。所以“远乡之视”成就了今天我们在展厅所看到的陈老师绘画艺术的独特风貌,呈现出他油画色彩语言的独特魅力。

此次陈宜明老师的个展为观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让观者在油彩的肌理中触摸存在的时空之褶。“远乡之视”是在超越地域文化的边界重提写生的感知力价值,这种依靠艺术家直觉和洞察力的身心经验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对抗AI技术的绘画革新能量。“远乡之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真正的“远乡之视”从不在他处,而存在于我们凝视画布时,那些被重新激活的记忆与身份投射。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 



开幕现场















部分作品


《五月》 40x40cm 2023


《2025年的第一场雪》 40x40cm 2025


《惊蛰》 40x40cm 2023


《山,还是那座山 (1)》 40x40cm 2024


《欧洲一日 (1)》 40x40cm 2024


《雪日》 40x40cm 2025


《大雪》 40x40cm 2025


《静物 (1)》 30x40cm 2024


《盛夏》 30x40cm 2024





文字:吉鑫源

编辑:于   果

责编:何佳敏

审核:邬大勇  郭健濂


 关注我们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与“拓宽媒介语言维度的综合绘画”为重点研究方向,构建“绘画东方学体系”。

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